在2017年年初,我制定了50本书的阅读计划,读书的书目都是名家之作和经典之作。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读了50本,但其中有18本书与年初读书计划的书目不相吻合。虽然没有完全跟着计划走,但我基本完成了一年的阅读任务。
2017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读了50本书,而是对读书认知的改变提高,这对我即将开始的2018年的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一.50本书太多,读10本就足够了。
我在一年里,虽然读完了50本书,也零零散散的做了些摘抄,写了点读书笔记,但我没有给一本书写过书评。当我坐下来做读书总结时,心里一片茫然,除了能说出那些书的名字,我似乎一无所获。
我在内心问自己:“我到底得到了什么?我能说出多少内容?我又收获了什么?”我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这说明读书只停留在表面,还没有深入到书本内容里。这种只求读书数量,却忽略内容理解、思想启迪的阅读,几乎是一种无效的阅读。
这种只是翻翻看看的随意性阅读,浪费了我不少业余时间,收获甚微。
我想,如果从50本书中精选10本,认真仔细的阅读,做读书笔记,写书评,深入思考,这样读10本书的效果,会远远大于读50本书的收获。
二.精读比略读更重要。
在2017年的前十个月,我认真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云上》《清欢》《眠空》《心静了,世界就静了》几本书,做了笔记,但也多是停留在摘抄整理书中的内容,思考理解的部分比较少。这还不能算是精读。
我阅读的方向主要是散文,从11月开始,我选择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作为必读的精读之书。这本书很厚,将近一千四百页,精选了现代文学史上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徐志摩、巴金等名家的散文,每一篇后面都有鉴赏。我一篇一篇认真的阅读,从中挑选出精彩篇章,对其中的字词句段认真的摘抄点评,然后与其它书中同题同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做到举一反三。同样精读的书,还有刘亮程的《遥远的村庄》,圈点勾画,做批注,写出读书心得。这样精读特别耗费时间,有时一天也读不完一篇文章,但收获比读一二十篇要大得多。
所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精选出几本好书,读通读透,并做到举一反三,进行扩展阅读,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思想认识尤为重要。
三.做读书笔记是加强记忆理解的最好方法。
要想读好一本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这是加强记忆理解的最好方法。
在2017年的前十个月,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主要是在书中做圈点勾画和摘抄金句好段。这是最浅表性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用笔在书中留下记号,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把书中的好句好段抄在本子上,认为已经拥有了书中的内容,只是充当了知识搬运工。
最后两个月,我做读书笔记有所改进和提高。对一篇文章,列出内容提纲,对句段做批注,写出读后心得,对同一内容作比较阅读。这些笔记有个人的思维活动,比单纯的摘抄式的知识搬运更有收获。
四.主题阅读是专题研究的最好阅读方式。
2017年我读的50本书,以散文为主,另外还有写作指导类,故事类,书信类等,总的来说,阅读缺乏系统性和方向行,杂乱无章阅读的结果是收获甚微。
12月,我确定要写一个回忆乡村的系列散文《回望乡村》,为此,我搜寻了与描写乡村生活有关的书,在网上购买了《我的村庄》,又从自家的书柜里找到了刘亮程的《遥远的村庄》、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翻看了林清玄、琦君书系中写乡村生活的文章。这种同主题阅读,是为了向他人学习,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
这个《回望乡村》系列,目前已写了6篇,其中5篇被简书“首页投稿”专题录用,并被编辑推荐到首页。这决定了2018年乡土散文,将是我进行主题阅读和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于2017年的阅读,我的总结是:紧紧张张阅读,慌慌忙忙摘抄,星星点点收获。精选书籍,写好笔记,把书中的思想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将是我在2018年阅读中重点要做到的。
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