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个人毕业后的第7年,兜兜转转客居新一线的南京,换了四份工作,不算好但也称不上坏。
但最近公司裁员了,也降薪了,砍掉了我40%的收入。肉疼,但还没想着要离开。
这个团队,我从毕业一直跟随,连续创业三次。最开始的一次创业收获最大,越往后越显得艰难。
首先从投资环境来讲,肉眼可见地,投资人的钱越来越不好拿了。在14年到18年时,一份好看的PPT,再加上一个完美的故事,创业者就可以拿到不少风投。即使到后来,金融危机、疫情突发,环境恶劣到很多人都入不敷出了,投资人也是敢于投资的。但今年,一个赚钱的消费项目摆在投资人面前,他连看都不会看,他不敢投了。
其次在行业的角度说,伴随着四十多年改开,近二十年的小微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到今天,一家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展露头角,没有底蕴是不行的。市场几乎没有了所谓的蓝海,也不存在什么新兴行业。即使直播、AI、新能源这一类的新行业,实际也已经有了很高的门槛。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仅仅依靠互联网+一个idea,已然难有展露头角的机会了。
再说个人职业,据人社部数据,2022年应届大学生1076万,但仅有46.7%的毕业生求职成功。如此,社会分工出现了一个怪圈--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这中怪圈之缘由,有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企业急需“技术蓝领”,但毕业生中“经管人才”过剩。
也有毕业生自身期望与社会现状的不匹配,看多了“月入百万”的案例,掉入“幸存者”陷阱,毕业生对自身的期望是“一线白领,出入高楼办公室,星巴克里见客户”,薪资期望是月入一万起步的。
也有毕业生更慕名的“互联网大厂”之内卷,996是常态,更甚有007。内卷,从某种程度上,为一些企业或职业增加了“含金量”=不仅体现在收入方面,也有隐性的“鄙视链”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也正是毕业生所期望能拥有的。
这个“鄙视链”=头部金融国际从业者--鄙视--大律所/4A高端气质某同学--鄙视--央企/国企管培生--大厂管培生--鄙视--上市企业小职员--鄙视--互联网独角兽牲产队--鄙视--大厂外包劳动力--鄙视--小微创业温饱队--鄙视--制造业一线从业蓝领
鄙视链上方越卷,其职业为毕业生附加的“价值感”就越大,反之亦然,某职业讲出去就让人艳羡,其内卷也就越严重。
鄙视链下方“价值感”越小,听上去就显得一般的,也就越难招到优秀的人才,也因此能给到毕业生的薪资也越高--实际上,绝大多数需求大学学历的制造业一线工人平均薪资都是八千起步的,这个数字远比一般的“白领”高出近一倍。
毕业7年,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时局为艰,以前只是听说,不曾想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然,更积极地做法是--感知困难,但绝不退缩,绝不认输。感知我在,平常之心,想一千种方法,立刻采取行动。
如果这是困难,那目标就是让自己活得更好。如果这困难时悬崖峭壁、是泥泞坎坷,那就去奋斗,真正的奋斗理应如此,不存在没有困难的奋斗,不存在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道阻且长,终有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