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了我们是如何踏上英语启蒙之路的,那是一个混沌的开始!虽然我没能早一点用上自己的“洪荒之力”,略表遗憾,但是还是那句话,“至少我们开始了”!
今天就继续扒一扒我带娃走过的一些弯路,如果有宝妈的想法跟我当初一样,希望看过后能三思,绕过弯路直奔光明大道。
弯路No.1——学英语会影响学汉语,应该推迟英语启蒙
虽然我在Albert人生的前33个月中,也教过他一些英语,但是他呀呀学语时,我教的英语局限于单词,而没有语句;对比母语你会发现,在教汉语时,家长是词汇和句子同时说的,只是一开始侧重于词汇而已。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输入的量大大不足。
那么,为什么我不一开始就对他讲英语,像教母语那样教英语呢?
因为对“学英语是否会影响学汉语?”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有十足的把握说“不会”。
所以虽然当时我们踏出了这一步,没有真正意义上延迟启蒙,但是,这一步踏得不够干脆,步子迈的不够大胆!从而也导致Albert现在明显的母语强势——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我说英语,他答汉语的情况!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你现在那么确定,学英语不会影响学汉语?
且不说世界上有那么多双语者甚至多语者,光看Albert能说普通话、方言和一些英语,就能证明“学英语会影响学汉语,应该推迟英语启蒙”是一条弯路了!
我们当时饶了一些弯路,还好没走偏太多。如果你之前也有类似的疑虑,希望你能避开这个弯。
(小插曲:有一次中午,我对Albert说:“Go and ask your daddy to take care of George and check whether granny has finished cooking.”然后我发现,他噔噔噔跑去用普通话叫他爸爸来照顾弟弟,又去厨房用方言问我妈饭烧没烧好。一切,都切换得如此自然。)
弯路No. 2——从分级读物开始启蒙
娃2岁9个月的时候,我机缘巧合得知很多家长都在教小小孩说英语,因此突然有了启蒙的意识和危机感。
但是,虽然正儿八经开始买书带孩子学起来,但是那个时候思考还不够透彻,所以在材料的使用上,出现了失误。
那时候,我入手了海尼曼GK级和牛津树1-2级,都属于分级读物。我是两种读物同时用的,但是实施时发现了问题。
问题一
海尼曼太过枯燥,一本册子都是围绕一个句型的。而且对孩子来说,上面的照片明明是个奇怪的外国人,却偏要说“I can see my mum.”3岁还不到的娃,可能无法理解,也觉得没劲,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所以,海尼曼我们没坚持多久,我就收起来搁置了。
但是,千万别认为我是说海尼曼不好,它自有它的好处,只是我当时用错了时间而已。
问题二
海尼曼是搁置了,但是牛津树仍坚持用了一个多月。相对于海尼曼,牛津树是有故事情节的,而且1级以短语为主,并不难教。
陪着娃读了一段时间,但是读起来也有些吃力,因为我也不确定他到底懂了没有、懂了多少?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会对施教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而且我反思后发现:为什么一个单词,我非得要通过图书上的图画让他懂得涵义呢?我为什么不通过日常生活让他明白呢?后者不是应该更直接高效吗?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之前走了弯路!
那个时候的Albert,虽然听力词汇应该有两三百,口语也有零星的只言片语输出,但是,远!远!不!够!
换句话说,他的听力关还没打通,“说”也没有突破。而我,却把阅读当成了启蒙的重头戏,妄图通过图片让他快速进入英语世界,而忽略了“日常生活”这条最笔直的大道!
但是,千万别认为我是说亲子共读不好,它能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能很好地巩固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当然是好的。只是,我们家长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把“辅助”当成了“主体”。真正重要的,是家长通过日常生活,把语言的点滴输入给孩子。
至于分“级读物什么时候用、如何用”,上次我写过一篇相关的小文,在此不赘述了。
弯路No. 3——应该以什么方式讲英文故事?
一开始时,我自己也不确定,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给他讲英文故事?
一上来就劈头盖脸读一通英语,孩子只会一脸茫然!
先一遍中文再一遍英文,中文讲过之后,孩子往往会觉得故事讲完了,吵着要拿下一本了!
先一遍英文再一遍中文,那么第一遍的时候,孩子根本啥都没听懂,根本就是无效输入!
所以,我买了几本关于英语启蒙的书取经,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在《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汪培珽一开始也会用中文解释一遍,后面就只读英文,时间久了她发现孩子在不识字的情况下,能把文字复述出来。
在《用有声书听出孩子的英语力》这本书中,廖彩杏主张“不必先认单字、不必先学音标、不必先学文法、不必中文翻译,没有抽问考试”,十分强调“听”的重要。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汪的做法,所以参照她的建议,讲故事时开始几遍用中文辅助,后面慢慢试着让英文独立。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问题是,从“中文辅助”过渡到“英文独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必须有极大的耐心。
在这个问题上,我那时纠结了很久,心中有着诸多不确定和忐忑,所以也算是一条弯路吧。
其实现在想来,如果把讲英文故事当作启蒙的主体,还是跟“分级读物”那块犯了一样的错误。语言启蒙的主体,应该是日常生活,而非书本!
当然,如果有的家长觉得自己是“哑巴英语”,一张口不知道说什么,那么你可以借助分级和绘本。
但是,如果想要让孩子更快地习得英语,家长必须先努力突破自己的“哑巴”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说”英语。不管是以“预习”还是“复习”的方式,如果语言知识能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那么孩子学到的是真正活的语言,而非只是书本知识。
当初走弯路,是因为没思考清启蒙的关键,也不了解学龄前孩子的学习特征,对整个英语学习的路线更是糊里糊涂。
如今做了这个公号,顿感自己有点“斜杠青年”的味道,哈哈。码字分享的过程,也是我反思的过程,帮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英语启蒙”的康庄大道。而我的心态,也随之平和。
我想,这就是孩子带给我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