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产成本
本章将定义一些经济学家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成本的变量,并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13.1 什么是成本
13.1.1 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13.1.2 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形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济学家既考虑显性成本又考虑隐形成本,会计师负责记录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货币,因此他们衡量显性成本忽略隐形成本
13.1.3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
已经投资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一项重要的隐形成本
13.1.4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即企业总收益减去生产所销售物品与服务的总机会成本
会计师衡量企业的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减去企业的显性成本
由于会计师忽略了隐形成本所以会计利润通常大于经济利润,经济学家角度看企业有利可图需要总收益大于全部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是企业供给物品与服务的动机所在,获得正经济利润的企业将继续经营
13.2 生产与成本
13.2.1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13.2.2 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
随着产量增加,总成本曲线越来越陡峭,而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函数却越来越平坦
13.3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13.3.1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对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3.3.2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所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平均总成本告诉我们,如果从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品的成本;边际成本告诉我们所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13.3.3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
四条曲线:ATC平均总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
递增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
U形平均总成本:因为平均总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产量低时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快,以后越来越慢,产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平均可变成本的增加开始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双因素拉锯导致了平均总成本为U形。U形曲线的底端对应着使平均成本最小的产量。这个产量被称为有效规模。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
13.3.4 典型的成本曲线
实际企业中在发生边际产量递减之前会经历一段时期的边际产量递增,因为工人团队可以进行分工并比一个人工作更有效率
13.4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3.4.1 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间的划分取决于时间范围。工厂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成本。
长期平均总成本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平坦得多的U形曲线。所有短期成本曲线都在长期成本曲线上或以上。原因是企业在长期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把产量从1000提高到1200,短期中只能选择在现有的中等规模工厂中多雇工人,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导致平均总成本上升。在长期中可以选择扩大工厂和劳动力规模,使平均总成本保持在低位
13.4.2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的形状反映了成本如何随着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变动。
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可以说存在规模经济,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时,可以说存在规模不经济。当长期平均总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可以说存在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较高的产量水平允许在工人中实现专业化,专业化使工人更精通某一项工作。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可能由于大型组织固有的协调问题,这是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呈现U形的原因
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之所以这样繁荣的原因之一
13.5 结论
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隐形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固定成本 FC: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 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总成本 TC=FC+VC:企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投入的市场价值
平均固定成本 AFC=FC/Q: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 AVC=VC/Q: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总成本 ATC=TC/Q:总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 MC=DeltaTC/DeltaQ: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