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0后,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看了简介又觉得80后的故事我看着会有意思嘛?拿到书之后突然感觉之前那么想的自己真的太搞笑了。大概看了一下作者的自序,发现这本书的书名其实是一首歌名,这个作者对于我这个90后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是自序中提到的万芳确是在我童年中接触过的,那时候小不点一个,听过万芳老师的新不了情,虽然小听不懂歌词,但是就是喜欢那首歌,以至于后来很多年,对于我这个一唱歌就跑调的人来说,再被朋友们逼着唱歌到了没法拒绝的时候就拿那首新不了情来一展歌喉,却也没有被朋友们调侃说跑调,想到这儿,我不禁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
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简介,这本书是关于异化的。人物采取的规避、沉默甚至死亡是对它的一场控诉。里面有多少人,就代表多少不同层次的孤单。在这看似摇摆、挣扎的选择过程当中,让害怕、恐惧、郁闷、烦恼、焦虑等等一系列不安的因素,在一个仿佛永远是极夜的世界里放大。当把它们从心底掏出、剖开、放大之后,与之相应的喜悦、踏实、安全、从容便自然而然浮出水面。当那些陈年旧事在心底得以真正尘封之时,当痛楚到达一定极限而不再感到疼痛之时,当真正体悟出生命的真相,用珍视、感恩、包容、宽恕的胸怀去面对一切人事之时,人生变得豁达,暗夜便把黑夜照亮。
再读书中的内容,随着书中的场景我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了自己成长的这二十几年,过往的场景历历在目。大家都说越长大越孤单,兜兜转转二十载,身边的人换了又换,自己却并没有感受到多少陪伴,这其中和大一部分原因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吧。小时候的欢声笑语多,那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不用想很多,不用像现在一样去思考怎么样在社会上立足,怎么样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成年以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机遇,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即便是没有在大千世界迷失自己,但是不管走上哪条路,我们都得自己去拼搏。
书中玮辰的身上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毕业留校任教的他并没有随大流人云亦云,而是坚持做自己,上好每堂课而不是去溜须拍马屁。虽然自己工作三年了没有像其他一起留校的同学一样晋升副教授,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讲师,但是,他赢得的是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这和我所追求的是一样的。毕业后我也有幸做了一段时间的老师,所以这一点上真的深有感触。
还有束荷与玮辰之间的感情,我认为他们是很好的soulmate,束荷的心想法玮辰能懂,他们对此都有耐心,也愿意去倾听彼此,我们每个人这一生中能与到这样的一个人真的足以。
可能我这篇文章中说了不少的废话,但这都是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所感受到的最直接的一些想法。时间很长,时间又很短,在活着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能自在快乐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