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止对比产品 → 保险业扭曲的价值观

保险行业,当前呈现出这样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中小公司无休止地打价格战,知乎、公众号无休止地对比产品,不断在舆论上掀起产品、价格导向。
仿佛,产品责任越好、价格越便宜,就越代表专业、越符合消费者利益。定价高出20%、30%,就是价格不对称、就是坑。

其实细想一下,这个逻辑就容易被击破。如果一家餐厅,菜品更精致、服务更周到,难道非得让它和同菜系的餐馆,定价一样嘛?价格定的贵一点就是坑嘛?

保险公司的竞争应该是多元化、多维度的。不仅有产品、价格竞争,更有资源整合能力、科技水平、客户体验、品牌信誉、人才队伍等因素的竞争。

如果只盯着产品、价格竞争,无休止地对比产品,且不说恶性价格战,将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更会将保险行业引入一种极为扭曲的价值观。

从业人员,再也不用精进学习、优化服务。因为信息会越来越透明,价格最低的产品AI已经帮你找到了,从业人员的存在没有任何价值。

对于保险行业、对于消费者,这都是一种悲哀。

很多人对于保险的理解,对从业人员能给客户创造价值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产品买卖”层面,而不是“科学的风险保障规划”。

消费者购买保险,希望的是以保险作为工具和载体,帮助他们转移风险损失。

【买到好产品】离【科学的风险保障规划】之间的差距,比中国足球跟巴西足球之间的差距还要来得大。

站在“科学的风险保障规划”角度,重点需要确定以下几个问题。

❶. 保障方案,是否匹配客户的需求和身价。只配重疾不配医疗,只配寿险不配意外,都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保额不匹配,也起不到转移风险的作用。

❷. 保障方案,是否结合客户情况及时调整。家庭结构、工作性质、收支负债等方面变化,都影响风险和保障需求。每年一次帮助客户梳理风险保障需求和缺口,是底线。

❸. 在风险发生时,能否给予客户专业指导。同一个理赔案件,由不同的人员处理,理赔的时效、体验、产生纠纷的可能性完全不一样。这就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度和经验、公司的运营客服体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❹. 在日常沟通中,能否协助客户做好风险预防。从长期看来,理赔金额再高,都不足以弥补客户损失。买了保险但用不到,客户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最大化。

      从业人员需要运用专业知识,整合资源,协助客户做好体检方案规划和财务结构盘点,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的管理和预防。

同样一个官司,有律师收费1万、2万,有律师收费5万、10万。有太多服务、太多行为,是眼前看不到,却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既然消费者愿意为经验更丰富、专业更扎实、服务更优质的律师支付更高费用。

那么,为经营更稳健、运作更成熟的公司,以及服务更优质的从业人员,支付更高费用,又有什么坑呢?

保险的规划,并不像买瓶矿泉水、买双鞋那么简单。如果矿泉水不好喝、鞋不好穿,不去喝、不去穿,问题也不大。

保险,很难去尝试理赔一次,观察体验好不好,不好就换了重新买。因为但凡理赔过一次,消费者就丧失投保资格了。

在错误的行为面前,我们没有抵抗力,略显无奈;是因为我们没有呈现出正确的行为,呈现出正确行为背后应有的力量。

从业人员如果只关注产品和价格,不关注日常的沟通和售后服务、那么保险行业永远走不到正确的方向上。

从业人员对于“科学的风险保障规划”的理解,需要不断加深,在日常沟通和售后服务方面作文章,向客户呈现出专业和服务。

如果客户选择互联网产品、中小公司产品、返佣的从业人员,也根本不必沮丧。因为他放弃了专业和服务。

一名协和医院的医生,永远不会因为患者选择普通医院看病而懊恼、抱怨。

很多时候,从业人员陷入懊恼、沮丧,原因在于连自己都没彻底搞清楚,除了产品和价格之外,自己的价值在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