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手机已经让你察觉不到你对对方不尊重了,别人提醒你了,我想,是不是要想办法丢掉它了,比如用时间整理的app,尝试把手机放一边,不要靠近自己等等。
礼仪课老师教我们,与人对话最起码的尊重是与对方目光要有接触,现在我们基本上靠屏幕来交流或者靠对方的:嗯、嗯、嗯来交流,和父母交流也越来越少,疏忽了实实在在的身边人,对着屏幕倒是盛情满满。
记得以前上过一堂课,是前公司的人事总监做的培训,那时候刚毕业,周围的同事大多也是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单纯孩子,有些职场最起码的礼貌不以为然。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总监在给我们分享课程之前,当着我们的面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或免打扰模式。他特地提说,之前有同事做分享课,有电话来了会直接暂停课程跑出去接电话,下面的同学也都开着手机,课中发出不停的嘟嘟声,感觉每个人都很忙。
他也同时要求我们静音模式,稍微有点仪式感,如有上课期间有电话响请出去时候不要再进来,这个最基本的仪式在告诉我们除了保持专注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对任何人的随意打断绝对不是一个懂得尊敬别人的人应该做的事。
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盛行,之前文章有说到,现在年轻人看手机的次数是每分钟6次,不要说年轻人,我前段时间发现我们的妈妈们爸爸们也手机不离手,各种鸡汤,各种养生假知识,各种抗癌技能,往群上和朋友圈狂甩。
前几天我去看我阿姨,她除了吃饭基本上全程都在给我看她的照片,全程都在让我教她 这个app怎么用,那个消息怎么回。就算和我聊天说话,也拿着手机不停的翻。真的好不闲。
其实我有时候也这样,比如我和一个不是很熟的人聊天,为了避免尴尬就会拿着手机翻,还有去参加满月酒,生日宴各种的,全桌干聊,我也会拿着手机翻。
以前各种翻朋友圈,后来是看各种公号文章,现在迷上了电纸书,我觉得我这算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懂得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陆陆续续地改成用整块儿的时间。
说到公号不得不提自媒体时代的产物,今日头条啦,uc头条啦,各种媒体信息流。
先说公号,不可否认有些公号真的内容满满,干货满满,看完你会觉得得到了什么信息,而有些公号刚开始看,你觉得挺有劲激情澎湃的,作者好像说的就是你,但是看多了,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大多都在拉流量为了蹭热点而蹭热点。我也做公号,但我真的怕因为我的观点而带歪了一些人,所以我在使劲的加大马力报各种培训班,希望能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至于今日头条啦,uc啦等等信息流媒体,上面的信息不可否认会有有价值的,但大多还是UGC非专业UGC为了分的平台的钱而去发布内容,蹭热点不在少数,剩下的就是广告。
「无论公号还是信息流这些都属于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量庞大的内容看似有用,其实并不足以形成知识体系。」
最近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老师就提出:不成体系的碎片化知识是用处不大的。
他取了个例子
比如,哪个时代的太监可以取媳妇?这算知识吗?
如果你研究宦官,把他们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搞明白,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叫知识,因为你可以把它们纳入到一个体系里,每个知识点之间又形成了联系,它就能固化下来为你所用。但仅仅知道某个碎片化信息,不仅没用而且可能有害。
因为你可以拿你知道的信息拿去吹牛,每个信息都知道,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你用这些是碎信息把自己的学识切成了碎片不成体系,那你的认知也会不成体系。
所以长远来看,碎片化信息基本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无聊的。
会不会有这种感觉,碎片化很容易打断我们的思维,进行深度思考,你正在看书,手机一响,马上去翻手机,顺便把所有小红点都灭了,一灭就是半小时。
因为移动互联网盛行,我们也不爱打电话了直接信息交流,出去吃饭也是个玩儿各的手机,以前一周要给父母一个电话的,因为习惯了信息交流,发个语音,发几个文字,变得电话也懒得打。
是好也是坏,好处是更便捷,坏处是真的拉远了我们的亲情和友谊。
以前和朋友出去吃饭,她接打电话好歹会说一句: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而现在呢,你正和她说的起劲,她手机app一个换一个的翻,然后:嗯、嗯、嗯的敷衍你,还觉得挺正常,大家不都这样吗!
开会的时候以前大家都拿笔记本,现在都改拿手机了,生怕漏掉什么重要信息。
既然手机用处没有那么大,反而可能有害,影响我们专注,影响和父母交流的时间,影响与朋友间的畅聊,还影响工作效率,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适当放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