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畅读第十天。预习《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阅读194页~216页。阅读完第六章“自卑与超越”。至此,全书读完第一遍。
原创读书分享第十天(2019.2.3)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张文亮
读完这个章节,读完全书。掩卷深思,脑海里清晰的呈现出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画面。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阐明了爱的本质。郝老师把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概括为四点:a、爱首先是理解学生,认识学生。因为不理解学生,怎么去爱学生呢。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唯有理解,才有资格说爱。b、尊重学生。不尊重就是不爱。有多少家长和老师打着爱的名义,但因为不尊重孩子,就成了伤害孩子。c、责任心。这个责任心,不是为了完成班主任或者是做父母的任务。这是一种基于自我觉醒的责任。生命的相遇,彼此的成全。这份责任心,确切的来说是对生命的怜悯,与世界相处的责任心。对一些事情是认为自己应该那样做,而不是我必须做。d、及其关心,对孩子一举一动的体悟。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理解,我们清楚了,原来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情感。
再回过头来看这一章节的内容,再来看各个章节的内容。反观自我,我是否有资格说我爱我的学生,我热爱教育:
一、我是否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阿德勒认为教育应该努力培养人良好的整体人格。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整体人格?先来认识孩子。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因为自卑,所以超越。但过度的自卑会形成自卑情结,就会阻碍孩子对自我的超越。也会让孩子成长的路上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他们不是“问题儿童”,不是“无可救药”,只是他们追求优越,超越自我的方式不对。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意味着把孩子看成和我们一样享受平等权利的个体。德雷斯克认为:“平等,并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敬和尊重。”俯下身子去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姿势。不去做孩子的审判官,对孩子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采取的不当的方式,清醒而冷静,果断阻止他不当的错误行为,而不去扼杀他超越自己,追求优越的动机。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把孩子每一次所犯的错误当作教育的最佳契机,逐渐把他引导到合理的追求优越的方式上来。
三、基于自我生命觉醒的责任心。
不要寄希望去改变孩子,寄希望去改变自己。在事情面前找方法而不是去找借口。a、没有对专业素养提升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就是不能内化自我,一纸空文的责任感。只有我们时常有超越自我的认识,扎扎实实立足于教室。去认识自我,去提升自我,去完善自我,我们才能承担起这份和学生编织生命的责任。b、没有对唤醒学生内在的“我要成为一个好人”意识的责任感,“责任感”也只是一行文字而已。相信生命的丰富,信任生命的一万种可能性。在基于对自我生命的信任的基础上去信任孩子,去引领孩子,把孩子引导到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幸福成长的轨道上来。
四、细腻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不是一首动情的诗,更不是一副赏心悦目的画。相反,教育的复杂性对师者的要求具体而繁琐。这要求我们师者要有细腻的教育情怀。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放在心上。虽然很细微,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不就是卓越吗?关注孩子内在的情绪的变化,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点滴细节。抓住每一个引领的契机,让孩子看到并认识生命的美好,从而激发他去创造美,守护美的强大的愿望。这需要我们师者的内心要有一颗颗美的种子,我们的内心时时有孩子的位置,我们拥有看见并且适时播种的准备。如此,我们才无愧于“园丁”的称号。
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不急不躁,带她(他)看浩瀚而神秘的星空,带她(他)赏灵动而庄严的河流山川,领她(他)识季节变换之奥妙,陪她(他)悟生命“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的美好。
“人间值得”,我愿这样牵着一只又一只小小蜗牛,慢慢走,细细悟,相信,走着走着,就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