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定投改变命运》4.1

脑图为授权使用,如需使用请留言注明。
我们一直都努力想给他人营造我们是靠谱的形象,这样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美好,靠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可是有些时候我们确实真的很不靠谱。
我们有哪些不靠谱的行为?
会在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仍旧选错答案做错事情,比如在测试里面给到被试者的钱,让他们再选下一步动作的时候,他们在被告知知道什么是“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的前提下,知道参与明显可能输掉的赌博,更多的人会选择继续参加这个可能会输掉的赌博。
实验过后访谈,这些人承认自己的决策依据前后并不一致,尤其尴尬的点还在于,面对测试的结果,他们心里明明记得在进行决策之前听过对各项选择的祥尽解释,然后又经历了刚刚的糊涂又清醒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还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虽然我知道,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想想是不是觉得很荒谬,又觉得可怕?我就记得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和我妈妈经历了这么一件事,妈妈送我上学,在这之前,妈妈经常告诉我不要去相信任何在街上摆摊赌博的,我一直铭记在心。
可是这天我妈和我走在热闹的后街,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就是用一个类似转圈的小罗盘样的东西进行一个概率抽奖,100块四次机会,最大的奖励有1000块钱,十倍的利润啊,我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这些都是骗局,可是妈妈这时候问我,你想不想玩?我鬼使神差的点了点头,于是妈妈掏出了100块钱,结果显而易见的被坑了,得了四套洗发水,然后那个摆摊的又说,可以用四套洗发水换一次机会,好家伙,因为拿着四个“海飞丝”(之所以用双引号因为事后用了发现,洗发水也是假的)不是很方便,就又兑了一次机会,这下老板略带遗憾的送了我一套。
几乎是完成这个“抽奖”的瞬间,我妈妈告诉我,你回家去别告诉你爸哈,这相当于赌博,我们被骗了。不然他又要说了,平时都是我在劝他……你看,事实证明,我刚开始觉得自己不靠谱之后,我妈其实在这件事上更不靠谱。并且,知道可能是骗局的情况下,在之后的人生里,我分别又在高中和大学被骗了各一次。所幸的是金额不大,但是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可谓巨款啊,几百块够半个月生活了。心里一直给自己做积极心理暗示,就当是将钱买教训,教会自己成长。
至此,得着机会接到诈骗电话我都能把对方聊崩溃,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恨得牙痒的同时,也看见自己身上一些人性的弱点处。让自己不要显得那么的不靠谱,有一位曾经的领导说我没有同龄年轻人身上有的浮躁,我思路清晰……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锻炼下来的呀。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不靠谱的行为?
在弗兰西斯•培根的观察结果描述:只要人们只有一种见解,不管是被植入的,还是真心认同的,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去维护它。
当这种见解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纳西姆•塔勒布的观察是:他们绝不反思,绝不深入研究他们的尴尬与难堪,将使他们用各种理由去继续维护他们的观点,即便是认错,也只是停留在向人解释自己为什么出错上,而不是改正错误之后,在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行。
这点用在投资上真的很要命啊,我很庆幸的是我和我妈妈经历的那一次错误我们有不停的反思,总结这些人的套路和我们想要得到更多不属于自己东西的欲望会带来更多犯错机会,所以痛定思痛下愿意改变,可是即便是这样我也还经历了两次被骗。
这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叫“逆火效应”,也就是说你受到挫败之后要去做这件事情的信念,反而越发的强烈。就像有的人他做了不准确的预测,在投资这件事情上,这个时候的他们不仅不会认输,还会爆发逆火放出宣言,“你们等着吧,早晚会证明我才是正确的!”
书里还举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说的是那些笃信世界末日的狂热团体成员,经历了2000年其实平安度过的事实之后,并不会这么想“哦,原来我们错了,世界末日可能并不存在”他们真正的想的,恰恰相反,他们会说“谁说世界末日一定要那么准确的降临在2000年?”或者暗自嘀咕,“也许是我们不够虔诚,才导致命运不够准确。”
这么看来,我们确实真的很不靠谱啊。
面对自身这些不靠谱的行为,该怎么办?
从书里看的例子和我自身经历的这些情况来看,不靠谱的行为和场景会跟着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而不同。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我会被骗?然后梳理从开始和这个骗局接触的那个时间点,心里状态和进行中心里的变化,到最后结果出现的一个心理状态变化。得出结果之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告诉自己对这样的危险情况做出警觉性的提前预判,在再次试错之后,就像我们打的疫苗,打进身体里产生了抗体,最终免疫不再被骗。
印象深刻的⼀句话是哪句话?
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就是非常的不靠谱。这不可避免的让我想到和妈妈的经历,更加警醒,对生活的观察更加细致。
或许你可以留言告诉我你以前对于投资有过哪些认知盲区,然后我们一起互动关于自己那些不靠谱的经历,说说自己是如何转变思维,如何注射“疫苗”到达“免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