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家磨磨蹭蹭的做作业,20分钟能完成的,能做120分钟;口算算错,拼音注错;周末一到就很开心,星期一就鼓着小嘴,不情愿的上学。
你盯着她做作业,不停的催她;每个星期一早上都哄她,却收效甚微。
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了,遇到挫折了,而你没有了解她的困难和挫折在哪里,更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她,只是给她施加了外在的压力。
女儿韵韵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刚开学没多久,我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说女儿口算今天又不及格,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因为那段时间特别忙,没检查她的作业)你关注一下,bala……bala……
接到老师的电话,你是不是很火,怎么回事?每天在干嘛?说她一顿。我也是,回到家,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说完,女儿哇一声哭了,第一反应就是哭什么哭,还好意思,没想到哭声更大了。
这下我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时,我想到了心理学有个理论叫同理心,你能不能从别人的感情出发,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是所谓的同理心。想到这儿,觉得还是先做她的朋友,再做她的爸爸,我就拿来纸巾,搂着她,给她擦干眼泪,说:“爸爸刚才说你,你很伤心是吧?”女儿看也不看我,沉默中,“爸爸小时候学习不好,爷爷也要说的,甚至还要揍屁股。”女儿抬头看看我,我看到了幸灾乐祸,“有一次因为贪玩,作业没做,被爷爷追着揍,还掉到水沟里”,“扑哧”一声,女儿笑了。充分从她的感情出发。
这时,我就问她,这三次口算都不及格是什么原因,不会做,还是忘了做,还是不想做?女儿急忙说,都不是,是来不及,老师设定100道题5分钟,根本来不及。
我说:“宝贝,我们现在试一下5分钟能做多少道题,你全力以赴。” “好的,爸爸。”亲子关系缓和了。一试,才做了55题,没有错误。
“ 爸爸,你看,我来不及,我做口算做的都想吐了,我不想上学了。”这下我有点慌了,这么严重,女儿都产生厌学情绪了。还是同理心,首先我认同她,宝贝,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碰到问题,爸爸小时候,妈妈小时候,所有人都碰到过,没事的,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女儿:“怎么解决?没有办法。”“爸爸有办法”。
大脑飞快的思考,忽然想到管理学里有一个目标分解法,就是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能完成的小目标,比如,你今天要上到30楼,分10次,每次上3层,感觉能完成,让你一次性上到30楼,估计直接放弃。
对于孩子来说,5分钟做100道题相当于一次性上30楼啊,想到这儿,我说:“100道题,分4组,每组25题,一组一组练,一组练到1分钟,再练下一组,应该很快就能提高速度。”
第一组,第一遍,2分10秒。第二遍,还是2分10秒,这时,我说,2分,提高了10秒,才第二遍,加油(善意的谎言),女儿信心大增,第三遍,真的1分58秒,真的提高了12秒,就这样,女儿的口算作业再也没有来不及了。
这只是个个例,那实际要怎么运用呢?
1.先做孩子的朋友,再做孩子的爸爸妈妈。
有父母说,孩子有什么事不和我们说,为什么?她会和她的同学、朋友说吗?当然会说,所以先和孩子做朋友,理解她,鼓励她,帮助他她,你才能知道她的问题。
2.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完成的小目标。
首先,了解孩子的问题是什么,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老师讲的不理解,还是上课没听,针对解决。是来不及做,分解目标,一点点来,期间不断鼓励,让她重新树立信心。是不想做,这个就很严重了,厌学了,要通过理解她,告诉她自己的例子,身边的例子,学习的乐趣,让她重获学习的兴趣。
我们来小结一下:用同理心,先成为孩子的朋友,再成为孩子的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问题,再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