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觉得自己该看点历史方面的书了,于是打开软件,找了下书架上的“历史”分类,选了本《晋书》看了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我现在有个理念:想要有目的性地阅读,或者说是想获得知识类的阅读,我给自己规定的是必须在电脑上阅读。
为何有这个规定呢?
因为我信了一个说法:读书必须带着脑子和笔。
此外,很多年前,我就又信了另一个说法:纸书将死,电子书当立。
所以,从那时起,我把自己的阅读习惯从读纸书变成了读电子书。
好在我视力好,读了这么多年电子书视力依然是4.9(右)和5.0(左)。
之所以右眼视力差点,是因为我习惯右侧躺看书。
为了不跑题,我就简单说下:我很早就从纸书转到了电子书阅读。
最早的阅读媒介是手机,那时用的是塞班系统的诺基亚6630,当年的机皇,国内似乎没有卖的,我买的水货机。
当年就是这部手机,我读完了500万字的《大秦帝国》。
当然不止,《大秦帝国》,还用这部手机读了很多书,总字数应该不低于三千万字。
不过大多都是闲书、小说。
因为我要在电脑上读书,所以我下了个安卓模拟器软件——蓝叠。
然后在这个软件上装了我读书的软件掌阅。
我买了两年的会员,很多书都能免费读,我的书架长这样:
边在这个软件上读书,边在印象笔记上记笔记。
我对历史有点兴趣,但是并不想去钻研,所以《二十四史》什么的我没有读,所以才有了我书架上的那本《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简单说,就是我读的是白话文版本的《二十四史》——至于它为什么是二十五史,我不知道。
我读白话文版本的《晋书》,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居然读进去了,那两个小时真的是过得飞快,等我一看时间,居然从晚上九点读到了十一点。
这个惊觉,让我发现,我似乎在读这本书时进入了心流状态。
所谓心流状态,就是你全情投入,不知时间的流逝。
这种状态,老实说,我很少碰到过。
我是个思维发散的人,在干一件事的时候很难专注,比如我写文,突然就会想到去点开知乎、简书看看。
看影视片时,又会突然暂停去逛逛淘宝什么的。
所以我读这本白话文版本的《晋书》,居然让我进入心流状态,我自己都很吃惊。
为何当时我会进入心流状态呢?
因为这本《晋书》,确切说我当时看的是《西晋书》,开篇讲的是《纪事》,即把西晋短短51年的历史给简述了一遍。
三国故事我自然知道,但是三国末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的三国历史我不是很认真地看过,而且主要看的是《三国演义》。
所以当时读《西晋书》,给我打开了新天地,毕竟之前不甚了解。
《纪事》完了之后,就是《传记》。
开篇第一个,自然是晋武帝司马炎。
然后是羊祜、杜预、张华。
我事后总结,之所以读这么点内容(软件显示全书462页,我两个小时读了58页)就花了两个小时,一是因为我边读边记笔记,查扩充内容。
比如里面谈到《钱神论》讽刺门阀士族贪财,我就跑去查找、阅读。
二是读的是关于人的传记。
比如晋武帝、羊祜、杜预等,传记是他们的生平事迹,尤其是羊祜、杜预这些名列帝王之后的名臣,更是生平很精彩,所以读得入了迷。
当年主席他老人家为何要反复阅读《资治通鉴》,正是因为“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再加上“太阳底下无新事”,我觉得看看古人的故事,或许对我做人、做事有点启发。
最后,谈谈我读史书的粗浅看法。
如果不是搞研究、写论文,只是想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又不想被那些戏说历史的大拿强塞私货,就可以读些白话文版的史书,如果实在感兴趣或者有质疑,不妨找找原版的史书来对照。
从我看这本白话文版的《西晋书》来看,这种版本的史书,减轻了我们的阅读障碍,毕竟古文读起来是有些困难,但是它又不会篡改书中原意或者被加入私人观点。
以我为例。
当年读《大秦帝国》(原著,非电视剧),我是看了三遍的。
作者孙皓晖在前言中也说了,他对秦朝历史、对秦始皇是持尊重态度的,他认为史书或者大部分史学家扭曲了秦朝历史和秦始皇,所以他才抱着那么大的心志和毅力,写下了五百万字的《大秦帝国》。
作者还毫不讳言对始皇帝的尊崇。
正因为这样,我受了作者的影响,对千古一帝和秦朝历史也持正面肯定态度。
PS:细心点的会发现,其实本周我除了读那两个小时的史书,其他时候都没怎么读书。
【202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