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所思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吃”本来是很简单的刚需,却被融入了太多的内容,特别是在中国,竟然成了传承有序,源远流长的热门文化。“吃”能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兴趣情怀,甚至是性格秉性。婚丧嫁娶要吃、亲朋团聚要吃、家添新丁要吃、乔迁新居要吃、请人办事要吃……。对于泛泛大众,饱餐一顿往往是对空虚心灵的最好慰籍。挨批评了要吃,失恋了要吃,想家了要吃……。我要吃饭,是拒绝别人,甚至是罢工撂挑子的最好理由,因此“莼鲈之思”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对于没钱没时间的我之屌丝,买一些“吃”的书,趴在被窝里,细细品读众美食家们咀嚼美食后吐出的文字,也是最好的意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食必方丈胡吃海塞。”是我最向往的两大幸事。为了能够早日圆梦,我想通过恶补美食知识,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位美食家。被人请着周游名山大川,吃了别人的却毫不嘴软,还要说三道四,左右的人还要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地听着。这何等的快乐和自豪?然而,女儿却给我泼了冷水,别痴心妄想了,人过了四十以后味蕾的敏感度会急剧下降。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美食的诱惑,我的反应越来越迟钝了。向往已久的大餐出现时,看似琳琅满目,吃在嘴里却品不出书上描述的味道。最胆怯的是,别人把你捧为“专家”对一道菜做出评判时的情景,怕露怯,往往只用“好、不错”等冠冕堂皇的话搪塞。最近看过一位美食家描述的经历,在一次评审活动中,一天吃了二百多道菜。吃的舌头都没了知觉,好几天才恢复。“吃”原来是这么恐怖的事,我还是别做梦了,安心做屌丝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