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蓼莪》
2020-4-12(打卡202)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缾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阅读点滴】
千古孝思绝作
国人提倡孝道,虽然“二十四孝”有操作的嫌疑,但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却是大力提倡的。《论语》中孔子论孝的经典句子就有很多,其思想也贯穿了儒家经典。是“仁的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2)”,学文的前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4.1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4.21),这就是孔圣人对孝道的教化。孝道,也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贯穿于国人心中,注入国人血液,形成国民基因。在孔子之前的几百年,西周一位文人因久役在外,归来双亲已去,未能尽到孝到,写下了“千古孝思绝作”(方玉润语)——《小雅·蓼莪》。
只是一首人民苦于兵役,悼念父母的诗。诗人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起兴,莪属于蒿类,俗名抱娘蒿(因其抱根丛生),蓼蓼是长大之意,诗人见到了蒿草,想到了同属于蒿类的抱娘蒿。二句意为,长大了的抱娘蒿,这不是抱娘蒿,而是一般的蒿草。一般的蒿草,是散生,使人想到自己也像这样的蒿类一样,行役于外,好像散生的蒿类一样,无法守候在父母身边。引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唉!可怜我的父母亲啊!他们生我,却没有享受到我的孝养,一生辛勤劳苦。
第二章“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蔚也是蒿类,散生蒿,二句兴义与上一章一致。“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可怜我的父母亲,生下我来,却仍然一生劳累憔悴。
第三章“缾之罄矣,维罍之耻”,这两句是兴。瓶中空空,是因为酒坛(罍)中无酒供应,这是酒坛的耻辱。引发了诗人的感叹。“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鲜(xian3)民,寡民、孤子之意;怙、恃,都是依靠的意思。前两句貌似诗人很伤心,也很消极,孤苦伶仃的,还不如早就死掉的好。不在,我依靠谁呢?离家服役含着忧愁,入门回家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
第四章,诗人感天动地直击人心的千年呼号。“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一章很生动的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腹”九个形象的动词
,来形容九个“我”字。浓浓地再现了父母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养育之恩。父母这些恩德,本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获得儿子的回报,但自己却行役在外,使得父母“劬劳”、“劳瘁”一生,因而诗人发出了“昊天罔极”的呼声,老天啊,你简直没有准则啊。朗读此章,心中都升起悲痛。
第五章大约是诗人所处吧。“南山烈烈,飘风发发。”烈烈,山势高峻;这两句是含赋作用的兴。南山高峻陡峭,行路艰难,狂风劲吹,寒气刺骨。“民莫不榖,我独何害!”穀,善、幸福,此处指能孝养父母。大家无不能在家孝养父母,我独独的只能在外服役受苦。
第六章“南山律律,飘风弗弗”,律律,为硉硉之借字,山势突起高耸毛;弗弗,大风急促扬尘貌,犹今云“呼呼”。这两句是含赋作用的兴。与第五章前两句一致。“民莫不榖,我独不卒!”大家都能孝养父母,我却不能终养父母(为父母送终)。
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情感之心犹如井喷般的冲天而出,让人读来心中充满了忧伤与困苦。据说西晋时期,王裒每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未尝不三复流涕(裒父亲王仪为司马昭所杀)。当然,这首诗也感动后人无数,几千年来后的今天阅读此诗,也是让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