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职场写作,还是文学写作,写作都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即使看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书,上了不少关于写作的培训班,写作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写作是不难的,要写出好东西,同样也是不难的,之所以大家会觉得写作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把写作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字、语言与写作技巧上了。
这是我们长久以来,对写作的一个误解,也是对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误解。
怎样才能学会写作,写出好的文章,功夫其实不用花在文字上,功夫要花在感受「意识影像」上。
写作的根本机制是:让别人在意识里,还原你的「意识影像」。
你要别人在意识里,还原出你的意识影像,你首先要在自己的意识中,有一个完美的「意识影像」!
这个观点大家可能第一次听说,所以,我们将会从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1、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
我们对于人类的「意识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思维的本质是「语言」,这是一种误解。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人类的意识活动」是怎么产生的?
一个人在娘胎里有了意识反应以后,一直在做两件事:1、感受外界对肉体刺激造成的不适,2、消除这种不适。出生后, 又学会感受一种新的不适:心理不适,于是就多了一样工作,消除心理不适。
不管一个人的年纪有多大,TA的意识活动一直是在:感受肉体与心理的不适,并且消除这种不适。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什么不适的感觉都没有,那这个人也就不可能有意识活动,大家想一下是不是这样的?人类的所有认知——行为的发生,都是围绕着感受到不适、寻求消除不适。
一个人的意识在「感受不适、寻求消除不适」的过程中,TA感受到的不可能是文字,也不可能是语言,而是一种非常生动的「现实情景」。
在这种「现实情景」中,意识是能体验到情绪的,在感受不适的时候,产生负面情绪,而不适消除以后,产生正面的愉悦情绪。
一个人只要经历过一次,这种伴有情绪变化的「产生不适、消除不适」的过程,这种经历就会变成「意识影像」,存入这个人的记忆中。
当这个人,下次遇到相同的不适的时候,TA就会调用记忆中,相应的,带有正面情绪的「意识影像」,按照这个「意识影像」指挥自己的行为,去消除这种不适。
这样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意识活动、思维过程、生活经验。
2、文字、语言起什么作用?
沟通的本质是,表述的一方,用语言或者文字描述自己的「意识影像」。而接受的一方,则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把对方的语言或者文字还原成「意识影像」。
如果,接受的一方,在意识里,还原出了表述一方的「意识影像」,那么,这次沟通就成功了,否则就是沟通失败。
所以,我们会发现,文字或者语言在沟通中有一个特点, 文字或者语言在沟通中,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接受的一方能够根据你所表述的文字或者语言,在意识中还原出你的「意识影像」,这才是关键。
再有学问的文字、再美的文字,如果接受的一方不能还原出你的「意识影像」,这样的沟通、表达本身就是失败的,对于失败的沟通,再有学问、再美的文字都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不管是文学写作,还是职场写作,优秀的写作都有一个特点,所用的语音一点都不花哨,非常的直接、准确、简洁。
有人曾经分析过大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发现他所用的文字都是一些常用的文字,都在普通人的识字范围内。但是,这并不影响老舍先生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
同样的观点,在世界广告之教父奥格威先生的论述中也提出过,用于广告传播的文字,一定要准确、精简。
很多漂亮、花哨的文字、文法,可以作为个人的文玩、雅玩,但是,一定不要用于对公众、大众的写作上。
好的文字作品,并不追求文字本身的漂亮花哨,而是追求文字的简洁、准确、到位。越是简洁、准确、到位的文字,越是容易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还原出你想要传达的「意识影像」。
3、意识影像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学会讲话以后的大脑思维,其实很像电脑运行:前台显示和后台运行。
我们大脑思维的后台运行,就是「意识影像」,而前台显示,是语言,是文字。
由于我们平时已经习惯了用语言思考,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感觉自己的「意识影像」,以至于我们在教育中,普遍接受这么一个观点:语言是思维的基础。甚至有个大哲学家说过,他的语言极限决定了他的思维高度。
如果我们想在写作上有质的突破,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去感受自己的「意识影像」。
感受自己的「意识影像」,一点都不困难,我们只要感受一下平时的思维活动,就能体验到「意识影像」。
比如我们看小说,进入我们意识的,是小说的文字呢,还是小说里的人物、情节呢?
相信大家体验过,进入我们意识的是人物与情节,人物与情节,在我们意识中就是「意识影像」。
再比如,一想起自己的老妈,在意识里出现是关于老妈的一堆文字描述呢,还是老妈栩栩如生的影像呢?一定是后者,前者,是老妈的档案。
还有比如,你上司给你一个指令,你需要做什么?你需要做的是,领会上司的意图。意图这个词很形象,意图,意识的图,不就是「意识影像」吗?你要是只记住上司说的话,而不能了解这些话背后的意图,你还能干得久吗?
感受到「意识影像」是很容易的事,我们平时只要体验一下自己的意识活动就能体验到。
重点是要对「意识影像」有深入的认识。
「意识影像」并不是视觉影像,视觉影像只有一种视觉感受,而「意识影像」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可以穿透时空的通感。
比如,在「意识影像」中,我们可以进入一个人物的内心,感同身受地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思想、情绪体验;我们可以进入一个场景,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个环境。
在「意识影像」中的感受,并不仅仅是视觉,而是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通感,就像是在现实世界中的感受一样,但是,比现实世界更好玩的是,我们可以穿透时空,去感受人物、环境的内在世界。
绘画大师石涛的《一画》,讲的就是如何穿透环境的内在,去表现环境的内在生命。
假如,将来我们能够精通感受「意识影像」,我们就能够真正体会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这句话的内涵,真正的真实,其实并不在现实世界中,而是在我们的「意识影像」中。
很多大师级的人物,TA们在自己「意识影像」中所感受到的真实,远比现实世界的真实更真实。
如何能感受到这样的「意识影像」,我们以后会继续与大家分享。
4、好的写作,是在感受意识影像过程中的喷发
不管是文学写作,还是职场写作,真正好的写作,其实都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在感受「意识影像」过程中,被感动,被震撼,被兴奋,文章是自然而然喷发出来的,按照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的,就是「当其取于心,而注与手也」。
比如,在创作一个人物的时候,这个人物在你的「意识影像」中栩栩如生,你能进入TA的内心、思想,感受TA的情感、情绪,你比这个人自己更了解这个人。
描写这个人物的文字,自然就会从你手上流出来。
比如,你想制定一个营销计划,在自己的「意识影像」中,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这个计划的执行现场,你能看到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执行状况,以及中间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
这样写出来的计划,不但老板会满意,每个执行者都会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所以,真正的写作,真的不是在文字上下功夫,而是要懂得在感受「意识影像」上下功夫。
这是所有写作的终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