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品这句话。本着“闻思修”以“修”为主的原则,今天找着机会去感受了一下这句话。
下午跑操时,有一排的孩子总是跑不齐,我在跟随跑操的过程中一直强调“注意排面,注意排面”,但效果不明显。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直接反应——我看到的结果不好,那我就要直接去改变结果让其变的更好。
那如何求“因”呢?从“知能愿”的要素来分析:首先孩子们知道要跑整齐吗?他们知道。如果不整齐,班主任会生气,全班可能会被扣分。他们知道自己的现状是不整齐吗?这个可能未必知道,因为每个人心中“整齐”的标准不同,也未必知道学校要求的整齐是什么效果。
孩子们愿意跑整齐吗?这是当然的,人人都有一颗向上向好的心,没人觉得乱糟糟的队伍是好的。
那剩下就是“能”了。这一排的孩子们有能力让整个排面变成一条线吗?不知道,那就来一项一项试吧。
跑完操后,我把这一排的孩子们拎出来单练。既然“知”上不是很明确,那就给他们演示跑操时要达到什么效果,什么叫一个“面”。然后让他们尽全力去跑成一排。很明显,孩子们没这个能力。那就训练他们的能力:我让那六个孩子胳膊挽着胳膊,以最里面的孩子为轴心,告诉他们像飞机螺旋一样转圈,最外边的孩子要感受作为一条直线加上惯性带来的效果。
效果依然不好,因为外面的孩子转的圈太大了,大长腿都跟不上。我又给孩子们降低难度:依然胳膊挽着胳膊,直线朝前走正步。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注意正步的幅度必须一样大,第二感受旁边的人的身体摆动,必须和他保持一致。
练了几次,他们逐渐感受到旁边人的身体摆幅,我就让换成跑步的姿势,依旧紧紧靠着往前跑。由于有了前面的默契,这一次明显好多了。
回教室前,告诉孩子们:明天跑不好继续单练。让他们在“知”上形成一定压力。孩子们也ok,说明天尽量不让单练。
这就是“求因”带来的后续行为。如果一味“求果”,后果无非就是老师生气,学生不开心,明天趁老师不注意依然跑不好。
作为老师的我们,所谓的越来越佛系,不是看到问题不为所动,而是用更多的“求因”来修炼自己的稳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