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经验:紧扣文本特质,落实基础与情境
情境创设激活兴趣:复习课仍需以“美”为切入点,用多媒体呈现富春江“俏、美、娇”的景象(叶文玲《乌篷摇梦到春江》评价),或播放流水声、鸟鸣音,快速将学生带入“奇山异水”的意境,避免复习沦为“死记硬背”。
文体知识精准落地:作为初中少见的“骈体文”,复习时可强化“四六句、对偶”特点——通过“领读+梳理”让学生自主总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对偶句,既巩固文体认知,也深化对“景中藏情”的理解。
二、现存不足:重“梳理”轻“探究”,学生主体性待提升
主旨挖掘浮于表面:多数复习课停留在“作者热爱自然”的浅层次,未引导学生联系“鸢飞戾天”“经纶世务”的隐喻,体会吴均“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质是对“文言文情感内核”的忽视。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分析“奇山”段时,易陷入“教师串讲特点(高、险、幽)”的误区,未让学生自主从文中找“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等证据印证,错失培养“文本细读”能力的机会。
生成性问题处理滞后:若设计“写导游词”“辩论‘朱元思是否入世’”等活动,常因时间紧张忽略对学生成果的及时评价(如导游词的修辞、辩论的逻辑),削弱了互动的有效性。
三、改进方向:从“复习”到“思辨”,回归文本本真
深化主旨的思辨性:可设计冲突性话题(如“如果你是朱元思,会放弃官职纵情山水吗?”),或回归“鸢飞戾天”的原始注释——“鸢”是“凶猛善飞的老鹰”,剥离后世“讽刺功利”的解读,引导学生体会“富春江的生机”中,鸢的“凶猛”是“生命力的纯粹”,而非贬义,从而更深刻理解作者对“自然本真”的向往。
优化学生的主体性:复习“写景方法”时,可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异水”(清、急)与“奇山”(高、险、幽)的描写角度,或小组合作完成“富春江旅游手册”,将“文言知识”转化为“实用表达”,提升参与感。
强化反馈与延伸:对学生的生成性成果(如导游词、辩论发言),可采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肯定亮点(如导游词中的“奇山”修辞)、指出改进点(如逻辑漏洞);同时推荐阅读《答谢中书书》《三峡》,对比“山水小品文”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温故知新”。
总之,《与朱元思书》的复习课不应是“新授课的重复”,而需以“文本细节”为抓手,以“思辨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真正读懂吴均笔下的“山水”,更读懂他“避世退隐”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