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三岁小儿有个明显变化,一到晚上就会说害怕妖怪,紧张兮兮的,非要我和爸爸时刻在旁保护他。我想,一来可能是他的大脑在快速发育,想象力比之前要丰富很多;二来,从动画片或者大人的吓唬中习得了妖怪的概念和形象,然后自己就在脑海中绘制了一个可怕的妖怪,一到晚上就会出来。
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害怕,只要一说不乖乖吃饭或者不乖乖睡觉妖怪会来,他就一秒变乖。试过几次发现很管用,但总觉得拿恐惧来操控孩子的行为很不地道。
想想自己小时候,灯一关也是害怕的要命,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四周,就连看到窗户上的树影摇摆都会吓得躲进被窝里。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那么害怕黑暗了,不再想象有妖怪或鬼魂之类的。可能是由于,长大后想象力衰退,头脑里装的尽是学习、工作、生活之类的现实琐事,压根没时间去想象那些东西,加上从小到大所受的无神论教育。
看着小小的他因为害怕妖怪紧张兮兮的样子,不免想帮他减轻恐惧。为了减少儿子对妖怪的恐惧,我尝试过好几个法子。
一开始,我不断地跟他解释,“没有什么妖怪,那些是吓唬人的”。但实践证明并没什么用,因为他的小脑袋里已经认定有个可怕的妖怪这件事。
此路不通,再想他法。某天早上我正要出门,他拦着不让走,我问为什么,他说害怕妖怪,要我保护他。那天正好下雨,我看见雨伞灵机一动,郑重其事地跟他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妖怪最怕你的面包超人小雨伞,只要你拿上小雨伞,妖怪就会吓跑。”一边说一边把小雨伞递给他,小家伙开心地接过雨伞,看起来轻松多了,我也顺利脱身出门。
虽然只说过一次,但他已牢牢记住了妖怪害怕小雨伞的这件事。只要感到害怕,他就要去拿上这把小雨伞。昨晚睡前刚关掉灯,他又要我去拿小雨伞,敢情他是想抱着雨伞睡觉啊。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总不能一直把雨伞当作护身符吧,看来还得想想其他办法。
小雨伞是告诉他妖怪虽然可怕,但妖怪也有怕的东西。那我是不是可以通过游戏告诉他,其实妖怪并不可怕,以此解构他对妖怪的设想。
游戏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我故作神秘地一边敲着床框一边低沉地说,“咚咚咚,妖怪来啦”,把小家伙唬的一愣一愣的,眼看就要把头躲进被子里。紧接着,我换个轻松的语调笑说道,“小傻瓜,是妈妈啦,是妈妈在敲床框。”然后再敲一遍给他看,让他确信的确是妈妈在捣蛋。当他发现妈妈可以假扮妖怪时,觉得很好玩,还让我继续敲床框扮妖怪。
看到他已经适应了这莫名其妙的“咚咚咚”声后,我又把游戏升了级。一边敲床框一边做鬼脸,慢慢逼近他的脸,“妖怪来啦~”。这时,他对这个做鬼脸的妈妈有些害怕,伸出手来挡住我的脸不让靠近。于是,我又告诉他,“你只要说变回妈妈,我就立刻不是妖怪了。”他试了一下,果然一说出“变回妈妈”这句话,我就立刻不做鬼脸变回妈妈了。这样试了几次,他玩得很开心,不停地让我在妖怪和妈妈之间切换。
通过这样几次尝试,我想他心里对于妖怪的恐惧应该减轻了不少。对我来说,我并不需要他有多勇敢,只希望他不被这些编造出来的恐惧所控制。
“吓唬”的确是个让孩子听话,简单易行的法子,但怎么看都觉得吓唬孩子的大人其实是不够耐心和缺乏理智的,甚至有些简单粗暴。
孩子是单纯好骗,但并不代表就可以去吓唬哄骗。尊重孩子,就从不吓唬哄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