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年近半百的70后,小时候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却不叫苦连天。虽然那时看着有些低配但现在看来却是绿色高调的养生。现在的孩子,天天想吃啥穿啥都能轻易得到,却没有一点满足的意思,
那时的我们一放学就像小燕出巢一样欢呼雀跃,一会就不见人影了.放学到家很快写完作业,甚至都不写作业就开始疯玩模式,即使天黑也要顶着月色继续happy。而现在的孩子,一天的正课上完还要上晚看护,上下学家长或校车来回接送,导致有的孩子都快上初中了还没有独立过过马路。现在也没有那时的如白昼的月色。只有匆匆吃完饭就又进入学习的苦修模式。等完成各科的任务时也到了不得不睡觉的时候。一天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即使每周都有象征性的体育课和双休日,也偿还不了孩子们失去的应有快乐。没有适当的放松,就像一个上足劲的发条一样,天长日久就失去了张力。整个一批“机器人”。
在不该负重的年纪却超负荷的运转,看着这些本该幼稚的脸庞却浮现若有若无的沧桑,而偏激又理直气壮的专家和学者还在不断地牵引着这种节奏,无数父母趋之若鹜失去了判断的方向。
我们那个年代,学生犯了错老师就会拿起威严的戒尺,曾经课堂上鼾睡自如,开小差溜号的学生都“品尝”过。那时大多数学生都挨过老师的敲打。也没见哪个家长理直气壮的找老师的麻烦,而是感觉到庆幸,甚至有主动找老师求“打”的,虽然他们文化不高,但他们却懂得“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个略显粗俗却深刻的道理。现在的年代,硬生生地催生了一批“佛系”教师,开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活法。
“尊师重教”,“尊师爱生”似乎让我们感到那么遥不可及。
我们那个年代,父母没有啥想法,不缺吃不少喝,有衣穿不受冻,眼前这些基本的底线能达到就是他们的远大理想。如果孩子能鲤鱼跃龙门考上中专或大学,那是祖上烧了高香。但能不能有这机会全靠我们自己努力
那时的家长不太操心这些事,也许保证我们衣食无忧已是他们的极限,所以不敢有更多的奢求。这就是所谓的无欲无求心安理得。
现在的父母几乎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上学的时候,发愁学的不好考不上大学,考上大学的时候发愁毕业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时候,发愁找不到合心的对象……,总之,担心所有的一切,按下葫芦浮起瓢。
时代的步伐牵绊着你我,快速的发展壮大着我们的野心。复杂的事物遵循着简单的逻辑,简单的东西又参杂着复杂的盲目。
一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是几个人的推手就可以完成的。时代和时代的大碰撞是难免的,谁优谁劣不是一两句话能辩论清楚的。只能我们共同营造合情合理世界,但愿古朴的文学能继续哺育新生代的人们,但愿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不必束缚人类的独有思维。我们一直在修行,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里有你,有我,还有你我的子子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