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测序和亚细胞空间转录组学的概念

特性维度 单细胞测序 (scRNA-seq) 亚细胞空间转录组学(Subcellular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ST)
核心信息 细胞类型的识别 和 单个细胞的全转录组表达谱 基因表达在原始组织空间中的定位
分辨率 细胞级 (单个细胞) 亚细胞级 (~几个微米,低于单个细胞大小)
位置信息 完全丢失。细胞被消化成悬浮液,其原位邻域关系未知。 核心价值。完整保留基因表达的空间坐标信息。
技术流程 1. 组织解离成单细胞悬液 2. 分离单个细胞并构建测序文库 3. 高通量测序 4. 生物信息学分析(聚类、降维等) 1. 组织切片并固定在载玻片上 2. 在组织原位进行mRNA捕获和测序文库构建 3. 高通量测序 4.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空间坐标整合)
主要优势 • 高细胞通量 • 能够发现稀有细胞类型 • 详细解析细胞异质性 • 可进行细胞轨迹推断(如发育、分化) • 保留空间背景信息 • 揭示基因表达的空间模式(如梯度、区域特异性) • 可以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微环境 • 直接关联组织形态学与分子表型
主要局限 • 丢失所有空间信息,这是最大的代价 • 组织解离过程可能对某些脆弱细胞类型有偏好性,导致偏差 • 无法获知细胞在原组织中的邻居是谁 • 技术更复杂、更昂贵 • 通量通常低于单细胞测序 • “多细胞”问题:一个检测点可能包含多个细胞的mRNA,导致细胞边界模糊(尽管亚细胞分辨率正在解决此问题)
典型问题 这个组织中有多少种细胞类型? • A细胞和B细胞在基因表达上有何不同 • 这些细胞是否存在不同的分化状态? • 基因X在哪个脑区或肿瘤区域表达? • 细胞A和细胞B在组织中是否是相邻的? • 肿瘤边缘的免疫细胞和核心的免疫细胞功能是否不同?

这两种技术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最强的研究策略往往是将两者结合:

  1. 先用 scRNA-seq 对一个组织进行分析,鉴定出所有存在的细胞类型及其标志性基因。
  2. 然后利用 空间转录组学 进行“测绘”,将第一步鉴定出的细胞类型映射回原始组织中去,看看它们具体分布在什么地方。

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如细胞反卷积技术,scClassify2),甚至可以基于scRNA-seq的数据作为参考,来解析空间数据中每个点位具体由哪些细胞类型构成。

空间转录组学

空间转录组学和亚细胞空间转录组学时不同的概念,对比区别如下:

特性维度 普通空间转录组学 亚细胞空间转录组学
核心分辨率 多细胞级 (Multicellular),通常为 55-100 μm 亚细胞级 (Subcellular),通常为 <10 μm,甚至可达 ~1 μm
每个检测单元 一个检测点(Spot)包含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细胞的混合RNA 一个检测点(Barcode/像素)可能只包含一个细胞的部分RNA,或来自少量细胞的RNA
能否区分单个细胞 不能。一个数据点代表一个细胞群体的“平均”表达谱,细胞边界模糊。 可以。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算法,能够精确界定单个细胞的边界并进行分析。
空间信息价值 揭示细胞群体(如肿瘤区域、皮层分层)的宏观分布模式 揭示单个细胞内mRNA的分布(如核 vs. 质)、细胞极性、以及微小微环境的精确构成
技术基础 主要基于空间条形码(Spatial Barcoding):在芯片上捕获RNA 主要基于原位测序(ISS) 或原位捕获(ISH) 与高分辨率成像结合
典型应用 • 组织结构的宏观分区 • 不同功能区域的基因表达差异 • 肿瘤异质性的区域划分 • 神经元mRNA转运与定位 •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与癌细胞的精确相互作用• 细胞极性(如上皮细胞、干细胞)的研究 •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mRNA不对称分布
优势 • 通量较高,可分析较大组织区域 • 技术相对成熟,商业化平台(如10x Visium)稳定 • 分辨率极高,无与伦比的定位精度 • 真正实现了单细胞水平下的空间信息保留 • 能发现被低分辨率技术“平均化”掉的稀有信号
局限 • “多细胞”问题严重,数据是混合信号,需要算法反卷积 • 会丢失大量细胞异质性信息,尤其是稀有细胞类型 • 技术更复杂,成本更高 • 通量相对较低,覆盖超大组织面积需要更长时间 • 数据分析计算量巨大,对算法要求极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