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六,我都会带乐乐去小豆豆东山园上亲子课。小豆豆是一所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华德福教育,很多家长都听说过。
带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去上早教课,过来人都有体会,大人比孩子还累。可在这里的体验却很不一样,家长挺享受的。一节课下来,孩子和家长都受到了滋养。
每次上课之前,一位老师带着家长做手工,孩子在一旁的玩耍,由另一位老师在一旁看护着。玩耍区有华德福出品的玩具陈列:木头做的玩具、水晶石、彩色玩耍布、毛线球、手工编制的小动物等等,看上去有点少,孩子却百玩不腻,比起家里的玩具,眼花缭乱,却总是玩不长久。
家长很放心,专注的做着手上的活头。这种陪伴的方式平时是不容易做到的——孩子自由玩耍,大人专心做事,活泼又沉静的氛围,让人沉醉。家长的心得以从孩子身上松绑片刻——孩子在玩,家长在看。孩子会挑战大人的各种底线,大人免不了各种担心、阻挠、大吼大叫。
我们普遍接受了一个观念:“平时要多跟孩子说话,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会说话。”初为人母那会,我挺羡慕那些很会跟孩子甜言蜜语的妈妈。不善言辞的我,在孩子面前刻意说话是很不自在的,尤其是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更窘迫于自己的笨拙。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能说会道,也会愧疚。
我在亲子课的微信群里表达了我对这种静静的陪伴方式的困惑。一位学识丰富的老师纠正了我:“语言的发展是依赖于四肢的运动的。”
随后补充道:“所以在另一方面,我们让孩子模仿我们做事情,而非用语言告诉孩子如何做。”
这位老师的话给了我两点启发:
1.
我们语言的发展不主要靠听觉——通过模仿别人的语言来学习语言。
行动先于语言,语言是行动的产物,行动塑造语言。
类比我们的写作,光靠输入信息(阅读好的思想,优美的文章)来提高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行动和实践,来整合接收到的信息,加深对已有信息的理解,才能有更好的输出。
琢磨如何才能写得好,不如琢磨怎样把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
其实,写的好,真的不如做的好。语言和行动的重要次序不要搞错了。
2
《社会动物》里提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非语言交流”
当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母亲和孩子主要是通过接触、泪水、视觉、嗅觉和笑容来了解对方。人和人之间不用借助语言,就能进行意义丰富的交流。
镜像神经元理论证实了我们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仿和再现周围其他人的心理模式。思维具有强烈的渗透性,人们的大脑会互相影响,形成循环。
更具有影响力的是行动和情感,而不是语言。语言在交流中起到的作用,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大。
为人父母,完全没有理由推卸“以身作则”的责任了,我的的行动和情感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孩子。
我们可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孩子没做好,首先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看看我们自己做对了没,然后不断的做出正确的行为,让孩子可以通过模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做的越来越好——育儿就成了自我观照和日常的修炼。
说来也容易,也很难。教育孩子,要求成人通过学习和反思提升我们的思想,并把就思想上的提升切切实实的落到实到行动和情绪的观照上去。
后来我又继续追问老师:”刚才您说的肢体运动促进语言发展,舞蹈是否对语言的促进更好?“
”对于0-9岁的孩子,我们都不建议她学舞蹈,因为老师会下达指令——这跟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对于0-9岁的孩子,我们建议做家务,做家务就可以给到ta很好的帮助了。”
大道至简,孩子做家务原来这么有好处。于是这个周末,我跟孩子哪都没去,在家收拾玩具,做起了家务来。
上个星期,为了挤出时间看书,把做运动的时间都挤掉了。看来运动还是要做的,肢体运动,促进语言表达。
最近加到了一个公众号的写作者——关注一年有多。很是开心,总是想找话题跟牛人交流。遇到问题,就想请教他以此撩开话茬。今天在他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段:
反思自己找问题跟牛人请教,确实没有很大的必要。心里是有答案的,只是想寻求牛人的印证和认可,由此看到自己的不自信。
不自信,与其说是不相信自己的理解,不如说是不相信生活的反馈。
别人总结的道理,尚且有疏漏,我们对道理的理解,又何尝没有疏漏呢?我们理解的多少是由实践的多少决定的。
为了获得真知,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行动,在行动中参悟,以此循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