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清晨,康熙皇四帝在“行围”返京途中的布尔哈苏台行宫,
召集从猎的诸王、大臣,垂泪宣布了太子胤礽的种种“恶行”,
康熙帝边哭边说,痛心疾首地表示自己已经包容太子二十年了,如今实在忍不了了,
当时皇太子胤礽跪在地上面色苍白,王公大臣们也都惊得目瞪口呆,唯独大阿哥胤禔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对于古代来说,废黜皇太子都是朝中重大的政治事件,更何况胤礽这个皇太子当了足足33个年头,他虽不是康熙皇帝35个儿子中最能干的一个,
可不能不算他的表现也是首屈一指的,
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先后两次亲征噶尔丹,共计有十余月不在京城,其间始终由皇太子胤礽代理政务,
那一年的胤礽也不过23、24岁的年纪,
康熙帝对胤礽代父听理国政的表现也可谓是相当满意,
他在给胤礽的朱批中,也毫不吝啬地夸赞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
可就是这个他精心培养锻炼、又时常让他欣慰自豪的儿子,
最终逼得康熙帝不得不亲手“拆”掉了自己苦心为胤礽铺设的上位之路。
胤礽看着痛哭倒地的老父亲,还未来得及辩白,又听“冷静”后的老父亲冰冷无情地下达了另一道谕旨:幽禁。
欲为布衣而不可得……胤礽瞬间瘫软在地.......
胤礽究竟做了什么?
太子之位丢了还不算,为何还要被幽禁在咸安宫?
说到太子胤礽,不得不先说一说那位为了儿子胤礽而失去生命的——孝诚皇后赫舍里氏。
01
胤礽的生母:“淑德著闻”的孝诚皇后——赫舍里氏
古代的皇帝多早婚,而康熙帝玄烨更是早中之早。
康熙四年(1665年)赫舍里氏嫁给玄烨时,两人不过11岁的年纪,是大清帝后婚龄最轻者,
玄烨早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需要。
亲情无存的顺治朝结束后,孝庄太后带着她七岁的孙子玄烨进入了康熙朝,虽然顺治朝的宫廷悲剧没有延续到康熙时期,但祖孙俩面临的问题仍旧很严峻,
在四大辅臣的努力下,政局虽然日渐安定下来,可弊端也逐渐露出冰山一角,
鳌拜专权——构成了少年皇帝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为此,孝庄太后采取了过渡性手段,亲自选定了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这样既彰显小皇帝已长大成人,又能分化四大辅臣之间的政治立场,
当然,孝庄同时也选了另一辅臣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号称“佟半朝”家族的女儿佟佳氏为妃,
成果是十分显著的,
小皇帝玄烨大婚后不久,历来对鳌拜专权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首辅索尼,终于不再装糊涂了,
皇帝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孙女婿,他当然就刻不容缓地请小皇帝亲政,
立场转变的还有遏必隆,成了皇帝的老丈人后,果断抛开鳌拜转而为皇帝女婿笼络人心。
玄烨与赫舍里氏的婚姻,就是在这么一个诡异莫辩的境况下开始的,虽说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但幸运的是年少的帝后二人感情甚笃,相互满意。
赫舍里氏性情温和,入宫后与太皇太后孝庄、孝惠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相处得十分融洽,
玄烨亲制册文中说她“勤两宫之孝养,娴以承颜”、“积深爱以事两宫,每迎色笑”,
不仅如此,赫舍里氏还对后宫中其他女子也十分大度,并且与她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一个年仅十来岁的女孩子,能够在复杂的大清皇宫中处处得体、应对自如,使得玄烨忍不住称赞她“淑德著闻”,可见其在人情世故上有多聪慧练达,
这样通情达理、温柔贤淑的赫舍里氏不仅很快赢得孝庄的欢心,同时也将丈夫玄烨的心抓得十分牢固,
赫舍里氏的叔父索额图也在后来给侄女婿皇帝送上了一份厚礼——清除鳌拜集团,这使得小皇后赫舍里氏在玄烨眼里愈发重要起来,
正所谓“爱屋及乌”,玄烨连带着对他们之间的第一个儿子承祜也充满了疼爱。
赫舍里氏自幼就受到祖父索尼教诲,深知皇后桂冠的代价——约束和收敛,
她也十分清楚,她与玄烨之间的纽带会随着时间逐渐松弛,
承祜的出生对她的意义,自是不必多说的,无论如何,孩子始终是后宫女性孤寂宫廷生活的一个精神支柱,
即使她贵为皇后也如此,可谁知一场疾病竟然夺去了承祜的生命。
承祜可是赫舍里氏的命根子,虚龄不过四岁就这样撇下疼爱他的母亲走了……
深受打击的赫舍里氏用了很长时间来平复这份丧子之痛,可能也是从这时候起,她的身体渐渐变得孱弱、多病,
以至于两年后她再次生育时,竟然比第一次还要困难。
赫舍里氏再次临产一个月前,大清王朝刚刚发生过一件大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其孙吴世琳被清廷绞杀,
可以说当时的局势十分紧张,或许赫舍里氏也产生了紧张担忧的情绪,导致分娩时出了意外,
虽然如愿以偿地生下了一个阿哥——胤礽(原名保成,康熙二十年后玄烨才按“胤”字为皇子命名),但也耗尽了她的全部力气,
伴随着婴儿那一声响亮的啼哭声,
昏厥多时的赫舍里氏吃力地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她拼命生下的儿子,便撒手人寰了,
这是母子之间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胤礽的出生与其生母赫舍里氏的离世,仅仅相隔两个时辰,
赫舍里氏与康熙帝共同生活十载,
奈何伊人终逝,留下嗷嗷待哺的胤礽,玄烨从大喜忽又转入大悲,心灵受到的震撼是极大的,
他为此辍朝五日,不久又将老丈人噶布喇封为世袭罔替的一等公,
之后,又亲自护送亡妻梓宫到京师北郊的巩华城,
赫舍里氏虽已离世,却仍旧牵动着玄烨的心,据《康熙起居注》统计,玄烨此后来往巩华城百数十次致祭,
哪怕三年后,他册立了第二位皇后刚过十几天,仍旧“驾往阅仁孝皇后山陵”,
这份深情在康熙帝的一生中其实是令人瞩目的,要知道他的后宫妃嫔之多,在清朝所有皇帝中名列首位。
02
康熙帝对胤礽:自古来帝王教太子之勤,未有如今日者也
能够如此至深至切地怀念亡妻,尤其在当时局势十分紧张,三藩气焰嚣张的情况下,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这是日理万机的皇帝能够做到的事,
由此也就不奇怪他为何在胤礽年仅一岁又七个月时,就迫不及待地将他册立为了皇太子了,
虽然不排除是因为政治因素——急于融入汉文化之中,
早在康熙十一年胤礽还不曾出世时,康熙帝就让赫舍里氏的叔父索额图担任“太子太傅”,虽说是个虚衔,
但不难看出自幼习读儒家经典的玄烨,应该早有立嫡子为太子的打算,
再加上赫舍里氏去世后,玄烨似乎有些感情压倒理智,
将这份对亡妻的思念与留恋之情,又倾注在了连生母面容都不会留下印象的胤礽身上,
所以如此心急立太子,其实也算不得有多突兀。
康熙帝对胤礽甚为怜爱,不仅“亲教之读书”,还亲自反复考察后又请了张英与李光地、熊赐履等满议宿儒当他的老师,
待至胤礽13岁,玄烨针对其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采取新的措施——仿照明代教育东宫的作法,正式让太子出阁读书,令于汉大臣内择其学问优长者,“专侍太子左右,朝夕劝导,庶学问日进,而德性有成矣”。
到了康熙二十五年,还请了江宁巡抚理学名臣汤斌与耿介分任詹事府的詹事与“少詹事”,专门辅导太子学习,
胤礽也颇令康熙颇为骄傲,多次在大臣们面前讲释儒家经典,
要知道他当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晦涩难懂的经书讲得头头是道,可见是下了不少功夫。
康熙帝不仅严格把关胤礽的学业,但凡有机会他还会带着胤礽巡视,途中不忘施教太子,
据起居注官所言“上必将意义本末善为诱掖,旁引曲喻,一一启发,教之通晓”、“上或翻阅书史,或书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诗赋,常至夜分,为时甚久。皇太子在傍读书,未尝先寝”、“至若皇太子随上所历,上必指示闾阎风俗,民生疾病,令周知稼穑之艰难”,
总之,康熙帝对这个儿子,可谓是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就连汤斌也忍不住感叹康熙帝的良苦用心:自古来帝王教太子之勤,未有如今日者也。
充满对太子的爱与厚望,胤礽此前也不曾令他失望,
相反,无论是学业进展还是对政务的“小试牛刀”,都令康熙帝倍感欣慰。
谁能想到,这个让他寄予厚望的儿子最终还是令他失望了,
那么,胤礽究竟做了什么,惹怒了皇帝老爹?
03
胤礽究竟做了什么,惹怒了康熙?
其实胤礽在被废黜之前,也就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胤礽又居守监国一次,
不过这一次,胤礽为了几件小事,触怒了康熙帝。
哪几件小事呢?
其一,胤礽动手打了平郡王讷尔素、见勒海善、镇国公普奇;其二,夺了蒙古人进贡的马;其三,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勒索包衣下人。
不过这些胤礽的“恶行”,只是这个“废太子”事件的导火索而已,
康熙帝声称自己容忍胤礽二十年之久,想来他对胤礽不满的情绪早就在增长了。
若将时间倒退回康熙帝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时,康熙帝对胤礽的不满早就露出了端倪,
当时康熙帝病倒在了军营之中,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探望父亲时,因不了解病理常识,错将发烧而发红的面色,当成健康红润的气色,不仅没表现出担忧反倒欣喜万分,
气得康熙帝直说太子“绝无全中爱君父之念”,一气之下将这两个儿子撵回了北京城。
此后更是,太子监国虽不曾出过纰漏,但每次回到京城的康熙帝总会听见那么几句关于太子的传言,有说他“匪人”的、沉溺酒色的、征索无度的,
这其中可能是有人故意诬陷的,
说起来谁也说不清上述传言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以讹传讹的……
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对太子也就愈发失望了。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不满八岁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帝带着太子胤礽一同前去看望,
胤祄最终没能挺住,几天后去世了,
这一年康熙帝55岁,虽说以前经历过多次丧子之痛,可无论如何当年他还很年轻,承受力还比较强,可如今年过半百反倒愈发遭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
粗心的胤礽并未体会到父皇的伤感,他又是一个不善于掩饰自己情绪的人,
又或许弟弟们实在是太多了,
他很难表现出对幼弟的夭折非常悲痛的样子,太子的表现在康熙帝看来,那就是根本不关心弟弟的病,
康熙帝甚至十分不满胤礽“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帐篷),裂缝窃视”的举动,直呼“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他这是认为胤礽“窥视”自己的“起居动作”图谋不轨,
实际上谁能说得清胤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或许他看到父亲帐篷中露出的一丝亮光,也只是单纯地想关心一下父亲而已呢,
康熙帝却能直接联想到这个儿子图谋不轨上,可见也是长期失望之下,愤怒的情绪到底还是冲破了理智的防线.......
不过,即使太子品行不端,以上种种恶行全部算上,顶多也就落个被废黜的下场,
可康熙帝竟然下令将这个从小疼爱到大的太子幽禁在咸安宫里,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康熙帝宣布废太子时,说了这样一段胤礽的“罪行”: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
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殴挞,大臣官员亦罹其毒。
朕巡幸陕西、江南、浙江,未尝一事扰民。允礽与所属恣行乖戾,无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贡使,攘进御之马,致蒙古俱不心服。
朕以其赋性奢侈,用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以为允礽乳母之夫,便其徵索。凌普更为贪婪,包衣下人无不怨憾。
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
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不难看出,太子的罪状除了上述的几件小事之外,
让康熙帝最为痛心的是:图谋为索额图报仇。
04
胤礽被废黜:索额图与明珠之争
说起来,太子胤礽被废以及落得个被幽禁的下场,
不得不说起在康熙一朝赫赫有名的两名大臣——索额图与纳兰明珠。
索额图是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也就是皇太子胤礽的叔外公,先祖原为哈达部,
其父索尼在拥立顺治帝福临继位时起了重要作用,而康熙帝幼时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为辅政大臣,索尼是康熙六年去世的,
索额图乃索尼第三子,他正是以其皇亲国戚的特殊地位而跻身于朝廷,
后来索额图辅佐少年康熙帝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
可以说在早期的康熙朝,索额图是最有权势的大臣。
康熙毕竟是皇帝,他怎么可能看着索额图一人独大,就让纳兰明珠受到了重用。
说到纳兰明珠,或许不熟悉清史的人不大了解,
但我想大多数人都听过出自清初诗人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个著名诗句吧,
纳兰明珠(以下简称明珠)便是纳兰性德的父亲。
明珠的来头也不小,其祖父金台吉的叶赫部的首领,而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又是皇太极的生母,
重要的是,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此,
明珠自己娶了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的胞兄)之女为妻,堂侄女是康熙帝的惠妃,也就是大阿哥胤禔的生母。
明珠本人在幼年时期为宫中侍卫,与康熙颇为亲近,也在擒拿鳌拜时出了力,何况他又有一些才华,使得康熙帝对明珠喜爱非常。
索额图、明珠二人的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本来二人各自为了太子和大阿哥就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
或许明珠对太子胤礽本人并没什么成见,但为了对付索额图,胤礽自然成了首要目标。
这其中康熙帝的态度也值得细品——不偏不倚,有意思的是,
即使后来明珠被佥都御史郭琇弹劾了八项大罪,直欲将明珠置于死地,
康熙帝也只是以“不忍遽行加罪大臣”一些个拙劣的借口,采取宽容的处理方式,仅仅革去了明珠的大学士职务,
总之,康熙帝根本就不想处死他,不得不让人怀疑康熙帝的目的就是让明珠活着、放任他发展,从而牵制索额图党,不让索额图一家独大,
尤其是索额图的下场,似乎更验证了这种想法。
索额图是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被圈禁在宗人府里的,不久便饿死在牢里。(据礼亲王昭梿说:索额图在狱中时,曾有客潜入狱馈饮食,及公伏法,客料理丧殓事毕,痛哭而去,不知所终。)
康熙帝对索额图的厌恶,不仅来自索额图在对待“三藩”撤与不撤这个重大问题上,主张处死倡议撤藩的明珠等人,
还有一点是康熙帝隐忍许久的,当初讨论皇太子服装颜色、所用仪仗规格时,索额图竟然愚蠢地提出“俱用黄色”、仪制俱同皇帝一样的建议,
这让康熙帝如何不介意呢?
虽说当时是罢免了索额图的所有职务,但怀疑的种子也开始生根发芽了,
即使索额图已死,康熙帝也放不下这份芥蒂,直将索额图的罪名由“妄行议论国事”,扩大为“密谋大事”,
连带着对与索额图往来密切的太子胤礽都被视为“图谋为索额图报仇”,这其中不乏有明珠一班人的手笔,
最为不幸的是索额图的两个儿子,在太子被废之时,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说起来,康熙帝一口咬定太子图谋不轨,可除了几桩不清不楚的小事,实际上没拿出什么证据,
可为何满朝文武都默认了这个结果呢?
05
胤礽复立:暗潮汹涌的皇位之争
或许康熙帝也没想到自己的寿命会这么长,长到除了太子,大多数皇子也都成年了,
索额图倒台后,明珠成了独揽朝政的人,
恐怕康熙帝也曾认为,明珠这么卖力气去打击太子党,为的是大阿哥胤禔,
实际上不大精明的胤禔,趁着太子弟弟被废之时,就对储位产生非分之想,还曾向父亲进言,要求杀死胤礽,
此举引起了康熙帝极大的反感,
而胤禔对此却一无所知,一度沉浸在幻想之中,还不忘使喇嘛巴汉格隆等人暗中咒魇胤礽,
结果被三阿哥胤祉告发,气得康熙帝直斥胤禔为"乱臣贼子",还下令夺了他的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
相传纳兰性德曾钟情于其表妹,因后者被选入宫,而不能与之成婚,纳兰性德后来扮做僧人潜入宫中、以求一见。
这位传说中的“表妹”是否是纳兰性德的堂妹纳喇氏,尚无史料予以证实,不过这种可能还是存在的,能够被风流才子纳兰性德所看中,纳喇氏当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姑娘。
也不晓得才貌双全的惠妃纳喇氏为何会生出这样莽撞的儿子来........
就这样,胤禔“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能坐上储君之位,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而明珠,对于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堂)外孙也早就放弃了,
眼看着大阿哥没了希望,他将目标转向了八阿哥胤禩,群臣慑于明珠的势力,再加上老皇帝有些喜怒无常了,也都处于隔岸观火状态,不想参与进来,
对于皇太子的遭遇也只能默默表示同情了。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出身不高,姓卫,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明珠应该也是考虑了八阿哥的出身,日后坐上皇位免不得还要依靠他,所以倒向了八阿哥。
在《清皇室四谱》中,说良妃“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
按照这个出身,卫氏仅能充当个宫女而已,
可她却被康熙帝看中,还生下了皇子,后又晋升为妃,
不难猜测其人,要么温柔聪慧,要么美丽出众,
而胤禩也似乎继承了生母的优点,颇有才干、人缘很好,不过在废太子事件上,八阿哥也有些高兴得得意忘形了,搞了一些小动作,
没几天就被康熙帝查出“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
就这样八阿哥也被免职锁拿......
接连惩罚了三个儿子胤礽、胤禔、胤禩以后颇为后悔,
冷静之后又释放了胤礽,叫他住在咸安宫,也恢复了胤禩的贝勒之爵,
不过大阿哥胤禔却没能迎来“曙光”,他被一直被圈禁在家里,后病死于雍正十二年。
其实太子被废之后,几个阿哥也拉开了阵势,
年迈的康熙帝已有些心力憔悴,然而国本问题还要去解决,
因此康熙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召集群臣举行了议储会议,令大臣们在“诸阿哥中举奏一人”,自己则会“众以谁属,朕即从之”,
谁知康熙帝看到大臣们递上来的条子之后,当场脸色就沉了下来,
他怎么会想到,几乎所有人都一致推举八阿哥为皇储......
这让他如何兑现“朕即从之”的许诺,反而心中疑窦暗生,认为这是有人暗箱操作的结果
还把怀疑的目光指向了岳父兼舅父的佟国维.......结果就是佟国维受到斥责、侄子鄂伦岱受到申斥、孙子舜安颜被革去了额驸的称号.......
直到这个时候,大臣们才明白,老皇帝召开议储会议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揪出各大“皇子党”,
而让众人也由此确定了一件事——康熙帝并没看上八阿哥,
其实还真是群臣自作多情了,康熙帝能看上老八才怪,要是有立他为皇储之意,早就为八阿哥休掉他的福晋郭络罗氏了,
这个泼辣的八儿媳着实让康熙帝很是头疼,他曾忍不住指责八阿哥胤禩“素受制于妻",这样的儿子当然不会是康熙帝心中的理想人选,
康熙帝究竟选中了谁,没人猜得到,但此时的康熙帝显然不想再立什么太子了。
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高度发展的皇权已经不能容忍储权的存在。
为了遏制儿子们对储位的觊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他又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
不过谁都知道,这只是短暂解了康熙帝的“燃眉”之急而已,
就连胤礽本人也知道,看起来太子之位是失而复得了,实际上他“复得”的只是太子的虚名而已,
果不其然,将近四年以后,
胤礽又被安上一条大罪:潜通信息,求托合齐等人,借助手中之权势,保奏他尽早即帝位。
康熙帝怒不可遏,胤礽再次被废黜,
并被幽禁在了咸安宫。
06
胤礽心灰意冷
胤礽深知自己已彻底与皇位无缘了,但他实在是过够了被幽禁的日子,
因此他趁着医生为其妻石氏诊病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结果又被发觉了,
胤礽此举应该是为了求助于朝中大臣,早日获得自由,
谁知又被康熙帝想歪了,
自此,康熙帝对大臣提议立储之事敏感起来,但凡有人上疏立储,或处死,或入狱,
然而朝中仍有若干大臣为储君问题而焦虑,
眼看着老皇帝行动日益迟缓,倘若不早早定下储君,怕是会引发更大的乱子出来,
他们觉得既然皇帝心意不明,倒不如劝他回心转意,
无论如何,二阿哥胤礽前后加起来也当了37年的太子,又是名师精心培养出来的,
看来储君之位还是非他莫属啊,
因此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王棪和陈嘉猷等八个御史先后上书请康熙早立一个太子,
不过他们并没提到胤礽的名字,生怕触了老皇帝的逆鳞。
可有一天倒是鼓足了勇气请立胤礽,此人便是翰林院检讨朱天保,
结果落得个被身首异处的下场,连同其父郎朱都讷、副都统戴保、副都统常赉、内阁学士金宝统统都被送上了断头台,
此后几年,无人再敢不要命地建议老皇帝立储了。
直到康熙六十年,群臣又坐不住了,王棪拼了老命,约同御史陶彝等十二人,请皇上立一个太子,
气得康熙帝罚了王棪与陶彝去充军,
就这样,直到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去世,都没再立过太子,
最终继承皇位的,出人意外的是处事向来低调的冷门人选:皇四子胤禛。
而胤礽则永远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二年十二月,心灰意冷的胤礽病死于北京紫禁城咸安宫内,终年五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