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写了几篇文章,最近才慢慢进入状态。
有几篇成功率很高,五次投稿都被收入不同的类别,还有个别被编辑推荐到首页。也有部分人加了关注和点赞。
虽然这并非我最初写作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否认,获得别人的认可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让我对继续分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过也有专栏编辑反馈我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比方,文章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部分文章虽然文笔和观点有可取之处,但文风散漫,无法引发认同。
有问题就要找差距。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研究简书上,那些签约作者写的爆款文章;也参加了彭小六老师的知识管理训练营课程,从中反思:自媒体写作需要注意什么?
1、你考虑过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吗?
回看了几篇自己几个月前在简书上写的文章。直到今日我都没好意思发表。
因为即使投稿,我也知道会被拒绝。我宁愿称之为日记,或者随笔。
有两篇影评,道理写得头头是道,似乎观点鲜明,逻辑清晰。但全然不顾读者的感受:他们事先是否看过这部电影?甚至听过电影的名字?
曾经我觉得,这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只需要埋头写作,不管不顾,把自己的感想和收获罗列出来就好了。因为我是在表达呀!
但很有可能是在无效表达。
结果是:我自己整明白了,但估计看我文章的人仍然一头雾水。
那是因为我没有把读者的感受考虑进去。
网络写作并非只是个单向输出的过程。它不是记日记般流水账式的作业,也不是简单粗暴地罗列感想,而是一个需要考虑读者感受的过程:
我的表达和用词是否清晰准确?我举的例子是否通俗易懂?他们看这篇文章有收获吗?
除非你是写日记,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日常琐事。否则,一旦决定将作品放上网,就是希望有人看到甚至点评反馈。
那么,我们就需要将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考量进去。
2、一篇文章 你有几个主题和观点?
做传统电视媒体十年,其实我都没弄清楚自己的观众到底在哪里?很搞笑吧。
这就决定了,我的传播有时候是没有考虑传播对象的。更不用说,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写作了。
简直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随心的结果就是主题不集中,观点零散,东拼西凑,不知所云。
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个丑娃娃。
制做它的人仿佛想把它做成兔子,又仿佛想把它做成一只熊,但看上去它好有点像别的什么动物。而最终的结果是:它是一个四不像。
我的个别文章也是这样:说说这个,又说说那个。好像是在表达这个观点,又仿佛在表达另一个观点。主题太多,观点太多。写的人累,看得人更累。
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今天,它注定只能够成为我随心所欲的产物,记录下生活的点滴日记,或者把观点罗列出的随笔。
摆在那里,但,无人问津。
而那些被人多次点赞和转发的文章呢?
观点明确,主旨清晰,有些尽管字数也只有一千多,但仍然把一个主题分析透彻,阐释清楚。看完让人觉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我终于明白:文章主题不在多,一个就足矣。你能表达清晰,主旨明确,让读者看懂就是胜利。
3、什么才能决定文章的点击率和点赞?
要让一篇文章拥有点击率,确定主题其实仅仅只是开始。如何能成功吸引读者,让他们愿意花时间来看,甚至关注你,在我看来,很有讲究。
我在“自黑”的路上越走越远,继续拿自己的来举例子。
这几篇算是我简书中收效相对较好的文章,有两篇电影五次投稿,全都被成功收入。
其实没有任何自夸的意思,因为总体来说,阅读量和反馈率都属一般。与大咖的级别相距甚远。
阅读量最高的那篇《解决别人的问题 你赚钱的机会就来了》,是早几天我去参加一个讲座后写的感想。我不觉得这是一篇特别棒的文章,但阅读量却是这几篇中最大的。
从我现在的角度反省,这篇文章其实就存在以上我提到的两个问题:
写作时,我并没有完全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太随心所欲,主题不鲜明,主旨也比较多。
虽然里面有一些故事和例子还算不错,最后的观点也算清晰,但是要表达的层次太多,反而削弱了文章的内涵。
尽管如此,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那就是标题取的还不错。
在注意力太过分散的今天,一篇文章的标题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阅读量。虽然不是鼓励大家争做“标题党”,但由标题所引发的疑问,却能成功吸引读者读下去。
回到我的例子,为何这篇文章的阅读量相对其他文章会更多呢?也许可以解释的理由是:
在现如今这个人人都想赚钱的时代,《解决别人的问题,你赚钱的机会来了”这个标题》,成功吸引了注意力。
有读者看到这个标题会问:它什么意思呀?需要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呢?解决了问题,赚钱的机会就真的来了吗?它是如何实现的?
于是它成功吸引了一些流量
只可惜,这是我临时起意的一篇标题。名字虽好,但里面的内容仍然有问题。
由于主题不够鲜明,阐述的东西太多,文章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大家不妨在标题上多做文章,甚至可以将唯一的主题提炼成标题,同时形成问题,看看效果会如何?
好了,解决了点击率的问题,接下来会有小伙伴问了,能够获得点赞和打赏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它要靠的仍然是文章的质量。
会不会有点类似于男女朋友之间互相吸引:始于颜值,但忠于人品和内涵。
外表的一切包装都可以刻意,它可以让人赏心悦目,愿意花时间关注和了解,但是否愿意停留,还是取决于内涵和价值。
记得一年多前,我应杂志社邀请,去香港采访Avid公司亚太地区销售副总裁皮特.恩宁斯,他从业经验丰富,曾经在半岛电视台等很多国际著名的媒体机构工作过。
他说,
无论何种媒体,何种传播方式,内容仍然为王,观众、客户和读者最终消费的还是内容。
所以,排除花里胡哨的技巧,提升内容才是制胜之道。
如何梳理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它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分享给大家,甚至可以透过经验,来解决别人的问题才是关键。
这需要长期有效地输入和持续不断地输出,
在这点上,其实我才刚刚开始坚持。...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