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永澄老师第三章的解读,有如下收获。
一、通过结构的重新梳理,内容理解更为透彻
我在学习时,自己做的笔记,就是一个功利学习法,包括学什么、如何学、出效果三部分。这学什么方面有一、二、三、四手知识的选择问题,要学习自己辨别,尽量学习一、二手知识,提高认知效率;在如何学方面,有学习的目的法则,目标导向要能解决问题,即时反馈要能学了就能用,难度适中,同时要根据学习的知识,安排好具体的时间,比如认知性知识阅读要专门安排时间,知识性就安排在路上等空闲时间;在出效果方面,也可以说是总结归纳,就是要有知识晶体呈现,比如说模型、口诀、流程图、二维矩阵等,便于提取,要遵循必要难度,这样在提取的时候相对容易。但是接下来的联机学习、终身提问者、知识IPO、从下而上建立知识体体系内容不知道往哪放了,有些好像又与上面的三部分相重叠,有些好像是讲具体的方法,反正不能糅合到一起,然后,我当时没有多想就放在那里,没有再动了。
经过老师按照系统的方式重新梳理,输入、系统、输出三个层次,重新组织第三章的内容,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来说逻辑性更加紧密,各部分知识内容都能串到了一起,这个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晶体,有了这个结构,再多花个半个小时,就能达到老师提出的,在需要使用用的时候不要再翻箱倒柜找这本书了,可能就能更加容易的提取。
二、通过对价值概念的重新梳理,对价值积累有了进一步认识
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积累自己的价值?在回答这个问题,我自认为知道老师的价值积累、价值交换、价值变现理论,但是,还是如老师所说的把价值当作了使用价值。把价值转化为能力提升时,就比较清晰明白了,把能力提升更加细分为解决问题和输出方式,输出方式就是项目化成果,以及产生项目化成果的方法,这样的逻辑推理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接下来就是个人如何去实践了。解决问题有三层系统理论,输出方式当然更多的依赖于平时的记录、复盘。
三、显性、隐性知识两维矩阵更加高维
跃迁一书,老师提到是按照畅销书的要求来写的,那么,就决定了这些知识不是最高维度的知识,然后,老师介绍了一种更为底层的,也就是学习原理的方法——利用X生成y,用能力角度来重看学习,因为我们都知道,高维的东西规律更加简单,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更应该学习更为高维的东西,而不是低维复杂的现象。
具体来看一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什么东西,通过百度,引用“灰色轨迹的博客”中说法,大概的意思“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图像等明确表达的知识,一般以清晰化、公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或读书时学到的知识大部分属于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难以明确表达,体现个性化的知识。”那么两维矩阵讲的是什么,就是两两相互转化的问题,第一组,显性知识生成显性知识,关键词是整合,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模块化,正如书中提到知识输出组块、知识晶体、假装写本书,这里就看你整合的标准是什么,有素材、文章、图书等。第二组,显性知识生成隐性知识,关键词是干中学。具体来讲是接受一项比自己能力要高一点的任务,我们通过学习显性知识,然后将其用到具体工作中去,边干边摸索,完成任务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第三组,隐性知识生成隐性知识,关键词是深度沟通,对应书中提到正如联机学习,思想夜宴等方法。第四组,隐性知识生成显性知识。关键词是学徒,这一过程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我们常说的就是把产生项目化成果的方法写出来。从四组生成知识的关系来看,正如永澄老师说,跃迁一书里谈到的用系统的方法来串联学习方法,是经过降维了的知识,因此,这本书的学习方法应该全部包含在这个知识两维矩阵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