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放下内心的执念与纠结,不一味逃避现实,接纳一切的美好与不完美,保持平和心态,用心感受生活美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自然能发现人生中的欢喜自在,就在每一个细微瞬间,而生命中的欢喜与美好也从未远离。
心理学上认为,心存怨念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的。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让我们记住这些伤害,避免自己再次遭受类似打击。比如,小时候因为被冤枉而遭到惩罚,成年时期还会时时回想起当时的愤怒与无奈,这可以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降低了再次受到类似伤害的可能性。
但是,重复体验消极情绪也有副作用,会成为巨大的心理负担,过度放大对情绪的关注或陷入其中,消耗我们的精神能量,让我们忽视掉有效的、理智的解决办法。怨恨还会促使报复心理产生,总想着让对方付出代价,觉得能够以此减轻自己的痛苦和愤怒。
面对生活中的伤害,首先要自救,避免不必要的纠缠,以免得不偿失,可以试试采取以下策略:
1.保持冷静。在冲突初始阶段避免过大的情绪反应,以免影响理性决策,如受到语言攻击时最好离开现场,停止他人对自己的进一步伤害。
2.自我调适。尽量减少他人对自己心态的影响。
3.寻求支持。当伤害超过自己的承受程度且无法自行消解时,不妨和信得过的亲友谈谈,从他们那里获得鼓励和支持,必要时可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从怨念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