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三伏”,方知静好:人生困境中的沉淀智慧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街道旁的树木似乎都没啥精神了,而柏油路面上更是散发着一股股的热浪,走在路上汗水很自然地流了下来。


整个城市就有如是一个巨大的蒸笼,人们就像在蒸笼中一般,每一口呼吸,都带着滚烫的气息。


不管是上班去到办公室,还是下班回到家,亦或是街边的商店、超市,及公交和地铁上,都因为有了空调而让暑热有所消除。


今年7月20日开始进入到三伏天的初伏,虽然今年的三伏天仅有30天,但是仍然有着三伏天的特点。在三伏天里,人们会有晒伏姜、饮茯茶、烧伏香、吃仙草等习俗。


然而,这“三伏”两个字,并不是单单指的是酷暑,在“伏”这个字里,隐藏着古人们深邃的智慧:三伏,即“伏藏”的意思,提醒人们在这个夏天最热的时期,要懂得“伏藏”,要暂避锋芒,要让身心得到休养。


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何尝不也藏着另一个“三伏”?焦灼的情感、疲惫的身心、迟滞不前的事业……这些无一不让我们感到焦灼。当面对这些精神酷暑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去做呢?


初伏,就如突如其来的变故,它就像炎夏的热浪突然来袭,让人措手不及。进入初伏,天气逐渐变热,就好像昨天还可以忍受的温热,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如蒸笼般闷热。


人生亦如此,当原本应该上升的事业突然间遇到挫折,体检时还健康的身体却突然亮红灯,原本亲密的关系却突然间破裂……这一切的一切,就像炎热骤然来临,打的就是一个让人措手不及和惶恐难安。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一纸贬书,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当团练副使,他的命运瞬间出现了逆转。


刚到黄州的苏轼,他就像是困在酷夏中一般,其在给友人的心中,曾这样写道:“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他心中的那份煎熬和迷茫,就如酷热般环绕着他。


中伏,就如人生那漫长持续的困境,它像酷热一样耗人心力。在中伏时节,是气温最热的时候,好像天地化成一个巨大的熔炉,即便是待在空调房里,也会觉得烦躁不已,而没开空调的时候,则是精神萎靡,汗水直流,只盼着有一丝丝的凉风。


在人生中,那些经年累月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事业上遇到的瓶颈期,家人久病卧床的守护……这些就如中伏的酷热般持久地消磨着我们的意志。


此时的我们,需要的做的是于喧嚣中沉潜片刻,于静中调养,在沉潜中蓄力,以沉静心绪为“凉茶”,以耐心与韧性为“蒲扇”,扇动内在从容的清风。在心中深处开辟一片清凉绿洲。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炙烤,苏轼只煎熬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因为失落而颓靡,也没有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反而是在黄州城东的那片荒芜坡地上,俯身耕种,还给了自己取号“东坡居士”。


当汗水滴入到泥土里,化作那沉甸甸的麦穗后,反而使其酝酿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旷达心境。他在赤壁下对宇宙永恒与个体渺小的感叹,正是其对浮沉荣辱的超越与释然。


末伏,就如人生困境处在将尽未尽时,它就像余热一样尚未消除。虽然说末伏是在立秋节气之后,但是却因为“秋老虎”的威力,使暑热仍然存在,尤其是湿闷的气候更让人难受。


此时的我们,其实只需要再坚持坚持,胜利就在前面向我们招手。越是临近终点,我们越是要以静制动,在最后一段艰难的道路上走得稳如磐石,那我们方能在秋凉真正到来的时候,收获属于我们的果实。


苏轼半生飘零,其所到过的地方可以说遍布瘴疠之地,然而在经历了“初伏”的考验后,在《定风波》如此感慨:“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虽然此时的他仍然身处在困厄之中,但是却能道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淡然之语,由此可见其在人生的“三伏”里,已经在心中寻到了一片清凉隐蔽的智慧。


苏轼在晚年受召还朝任朝奉郎,其在渡海北归时曾经这样感叹:“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又得”两个字,道尽了其在经历了一番的苦热后对清凉的珍视与安然。


静对三伏,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喧嚣热浪中寻得一方清凉,在浮躁焦灼时守住内心安定,在漫长等待中默默积蓄力量。它是以退为进的智慧伏藏,是内省观照的心灵修行,更是蓄势待发的生命沉淀。


此时,蝉鸣声声,蛙鼓阵阵,合奏了一首优美的盛夏乐章,让炎热的夏天更加热闹。这激情澎湃的气势、活力四射的力量,不正是炽烈夏天的真实写照吗?


而在经过酷热的盛夏后,植物也都逐渐成熟,那飞在旷野上的萤火虫在发光,它们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与灿烂。


人生也是如此,当我们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磨炼后,就会逐渐迈向成熟,也能够坦然自如地面对困境与生活。


(素材来源:知网文献;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