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25篇文章。
大多数App都要与服务器进行数据的交换,App向服务器发出数据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请求之后向App传输相应数据,App接收成功后显示数据内容,没有接收成功则反馈数据接收失败。在这个数据交换过程中,由于网络原因,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也就是说用户要等待加载完成,这个时候就要用到loading加载机制,它告诉用户,App正在努力为您加载数据,您稍安勿躁。好的loading设计能减弱用户的等待焦虑,不合理的loading设计会让用户骂爹骂娘了。
1.用户、客户端和服务器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不管是产品、交互还是UI,都习惯于站在人机交互的角度去思考产品设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一个重要过程: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请求和传输。先看下面这张图。
用户与客户端进行人机交互,触发某个操作,客户端会将用户触发的操作转化为相应指令,向服务器请求数据,若网络和服务器正常,服务器会返回数据到客户端,用户便能看到自己操作所引发的结果。整个过程是用户、客户端、服务器一起完成的,人与客户端之间是人机交互研究的领域,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更多的是开发人员所考虑的。
举例来说,你去京东购物,点击搜索栏,输入完关键词“风衣”,点击搜索(触发了操作),京东APP会将该操作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将所有有关风衣的信息传给京东APP,并通过列表的形式呈现。
既然数据传输是开发人员考虑的问题,身为设计师是不是就不用考虑了?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数据传输的情况会影响到人机交互。例如,如果数据传输遇到网络不稳定或者服务器异常,就要在人机界面体现出来,不然用户会不知所措,产生焦虑,影响用户体验,这就是UED要考虑网络和服务器异常时的交互设计的原因。再比如,一个页面包含很多信息,即使网络稳定,也要加载不少时间,那怎样通过交互设计来缓解用户的焦虑。
2.数据加载的几种形式及对应的交互设计
①标题loading
微信、钉钉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聊天列表页的聊天记录是储存在本地的,所以页面内容不为空。这个时候加载无需获取用户的视觉焦点,只要告知用户页面正在请求新数据,所以选择在标题栏展示App正在加载是个不错的选择,加载成功则标题栏loading消失,若因为网络错误未连接服务器,则在标题栏显示未连接状态。
②白屏loading
当页面内容比较单一,直接一次性加载完再显示数据。多出现在H5页面,例如微信的文章详情页。内容加载完成之前界面都会停留在loading界面。很多产品都会采用无限循环的小菊花,但进度条和有趣的动画设计,更能减轻用户等待时的焦虑感。
除了进度条+卡通动画+文案的形式,还有种更为高级的白屏loading样式。
左侧的开眼APP,将自己的logo进行变换,仿佛一个眼睛在转啊转;右侧的好奇心日报APP,用铅笔和橡皮擦,将自己的品牌字母Q,进行手写和擦除。这种形式不仅增加了loading的趣味性和设计感,同时还达到了强化品牌的效果,大家可以借鉴使用。
③.优先加载
当有文字和图片时,图片会比文字加载的慢,这个时候往往文字先加载,图片在加载过程中使用占位符,直到图片加载成功。当加载的页面内容有固定的框架时,可以先加载框架,再加载框架内的内容。
通过先加载页面框架,设计占位符等形式可以减少用户的心理等待时长,提高产品体验。
微博采用了灰色块作为图片的占位符,而微信公众号,则在灰色块的基础上增加了无限循环的loading,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带有产品logo或形象的图片作为占位符。
④.Skeleton Screen
这种加载形式你可能没听过,但是一定见过。它是一种将未加载出来的内容区域,用灰色的色块填充的方式。所以整个页面在加载过程中会给用户很连贯的感觉。
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简书、微博、豆瓣都采用了这种加载形式。
这种形式一般用于内容框架固定的页面,如果页面可能会出现空数据的情况也不宜使用。像下图的Facebook首页,简书的首页和发现页,页面结构固定,且内容不会为空(除非网络异常导致加载失败),就很适合用Skeleton Screen的加载形式。配合前面讲的优先加载的方式,效果会更佳。
⑤toast形式
在当前页面触发了某个进入二级页面的操作,二级页面需要完成数据加载才能进入时,这种情况可以用类似于toast的loading。
这种loading形式能够防止用户继续操作导致数据加载失败,例如登录页面几乎都采用此种形式。
在做此类loading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两个点,一个是请求超时的规定(每个loading形式都要考虑这个点),例如我习惯于定为10秒,超过10秒还没有加载成功,就提示用户加载失败,请重试。如果是网络,则提示是因为网络原因,其他原因则提示加载失败,请重试。第二个是视觉层面,很多产品都会简单的用系统自带的菊花loading,更高级的做法是像ofo或Airbnb一样,设计一个和产品或品牌相关的loading,这样loading会和整个产品达成视觉统一,也更具设计感,并且对用户更友好。
⑥.下拉刷新加载
Twitter当年提出下拉刷新,并被广泛使用,让用户能够手动对当前页面进行更新,加载的loading样式可以做进一步设计,例如QQ将loading动画和下拉手势结合起来,增加了趣味性;豆瓣把loading做成了笑脸,给予了产品人性化的设计。
⑦.分段加载
当新页面的内容有好几百条甚至更多时,如果一次性加载所有内容,会增加设备的负担,而且加载内容过大,加载时间会过长,同时APP自身也可以因为运算成本太高而崩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一种叫分段加载的形式。即:先加载最新的几十条数据,当用户继续向上滑动想浏览更多时,再加载几十条。
分段加载要在PRD或者交互设计文档里明确注明,一次性加载多少条内容,如果内容以图片为主,建议加载20到30条左右,如果内容以文本为主,建议40到60条左右,这是本人的设计习惯,大家可以借鉴。我无聊的数了数今日头条每次分段加载会加载60条新闻。
⑧.智能加载
当网络状态不好时,可以考虑加载低质量的图片,当网络良好时,则加载高质量的图片。
同理,当检测到用户正在使用蜂窝数据时,则显示占位符而不显示图片,当使用WiFi时则直接加载出图片。这些设计方案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替用户着想,为用户带来价值,用户才会真正喜欢上你的产品。
3.关于加载的更多思考
由于存在网速不快、网络异常、服务器异常、bug等情况,让用户等待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都知道,等待会产生焦虑感,分分钟卸载你的产品,除了用上文介绍的其中loading,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来降低或缓解用户的焦虑感?
第一:优化App的加载算法,使得App与服务器数据传输的时间减短。这个需要开发人员的精益求精了。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因为直接减少了加载数据的时间,也就减少了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
第二:采用预加载和智能加载的方式。拿阅读App打比方,当用户在看第一页的时候,App在后台加载完后面的几页,等用户翻到第二页的时候就不需要等待加载了,因为App已经帮用户提前加载好了。
这种加载机制对用户体验特别好,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要预测用户行为,加载其他数据,这样会消耗不少流量,所以建议在WiFi网络环境下采取这种预加载机制,而在蜂窝网络状态下则不采用预加载机制。这个要和开发人员讨论沟通,确保预加载机制完美运行。
第三:异步处理。这一点做得好的App莫过于Instagram,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用Instagram的时候会觉得特别流畅,即使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这是为什么?因为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你给好友点了赞,Instagram并不会提示你网络不好,操作失败,而是提示你点赞成功了,其实它只是将你点赞的操作记录了下来,等网络一好就将点赞的行为上传到服务器,从而完成点赞行为。这就是让产品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抛给用户。
微信也采用了异步处理,发布朋友圈时,你不用等所有文字和照片都上传完毕,点击上传后,就可以进行其他操作,微信会在后台自行将文字图片上传到服务器,不用用户等待切不打扰用户。
第四:设计有趣的loading动画,如上文介绍的美团APP奔跑的小人,这是提升产品情感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和自身品牌元素结合起来,同时能反映出产品的调性,那就再好不过了,如上文提到的开眼和好奇心日报APP。
回到文章的开头,作为产品设计人员,不应该把视野局限在人与客户端之间的交互,也要把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考虑进来,站在用户、客户端和服务器闭环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体验更好的数据加载方案,而不会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