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蚯蚓,有一个笑话比蚯蚓本身更出名:蚯蚓一家这天很无聊,小蚯蚓想了想,把自己切成两段,打羽毛球去了。蚯蚓妈妈觉得这方法不错,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将去了。没过一会,蚯蚓爸爸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蚯蚓妈妈哭着说:"你怎么那么傻,切得那么碎会死的。"蚯蚓爸爸弱弱地说:"……我 ……想踢足球……"
这个段子曾经引来我和孩子的开怀大笑,对蚯蚓的认识也从“雨后道路上见到的小虫子”进化成“断成很多段也不死的小虫子”。从来没想过,有人会为蚯蚓写书,所以拿到这本厚度达到245页的《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时,我是有些奇怪的。这本厚厚的、粉嘟嘟的书让人怎么也联想不到浑身脏兮兮在土壤里到处蠕动的微不足道的小生物。
——01美术课——
翻开这本沉甸甸的小书猝不及防地被书里的画风萌了一脸,原来在作者和插画家诺埃米·沃拉的笔下蚯蚓有这么多可爱的面孔和造型,世界上有7000多种蚯蚓,诺埃米·沃拉在这本书里大概画了上百种吧,当然大部分都是诺埃米·沃拉想象出来的,瞧瞧那一头顶着鸡窝头一头戴着眼镜的蚯蚓哥、戴着帽子遛小蚯蚓的蚯蚓爷爷、背着蚯蚓宝宝的蚯蚓妈妈、长翅膀的、滑滑板的……让人忍不住也想跃跃欲试为蚯蚓创造几个新造型。
这种“蚯蚓画”很适合给孩子做绘画启蒙,毕竟蚯蚓同学的身体用一条线就可以完成,用一根手指戳点颜料,在纸上一抹就是蚯蚓的身体啊,画上各种表情和发型,再来点服装、道具,孩子们心目中的小蚯蚓就诞生了!
而且书里还提供了一个画画思路,你瞧,白雪公主、美少女战士、蜘蛛侠、乔丹……无论你是多么大的明星,通通都可以变成蚯蚓!
——02科普课——
这本书名义上是一本关于蚯蚓的科普绘本,在书的前半部分也算是一本正经的给你讲关于蚯蚓的科普知识:从蚯蚓的身体构造、颜色、身长、到种类、名字,再到它们的栖息地、食物,以及天敌、尾巴、蚯蚓与毛毛虫的区别等,甚至把达尔文1881年发表的一本关于蚯蚓的“很枯燥很无趣”的专业书籍——《腐殖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也画了出来与读者分享。
你能感觉到作者把他所知道的、了解的、查询到的所有关于蚯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交代给我们,也能感觉到,对于这种小生物,人类的探索也是十分有限的。比如为什么蚯蚓这种柔弱的动物能在自然界残酷无情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蚯蚓为什么要不停地挖洞?蚯蚓的尾巴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仅蚯蚓自己不知道,人类目前也没有弄明白。呼吁大家多观察和关注身边被我们所忽视的小生灵吧,去欣赏它们,并探索关于它们的未知的一切!
——03哲学课——
说实话,《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蚯蚓千奇百怪的造型或者关于这种小动物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是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围绕蚯蚓和它的尾巴所展开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蚯蚓所悟出的“蚓生哲理”。
蚯蚓和它的尾巴就像是连体婴、双胞胎、青梅竹马或是情侣,刚开始的时候形影不离,关系非常亲近,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快乐的玩耍,一起面对的困难,一起度过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时刻;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了分歧,发生了对抗,在某个电闪雷鸣的天气里(残酷无情的现实里)分道扬镳(断成两半);经历痛苦的迷茫期,甚至开始摆烂,但又很快振作了起来,像是脱胎换骨了一番,并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我什么时候变成我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是蚯蚓一生的探索,也是我们成长的历练。
对了,文末还有彩蛋,蚯蚓断掉的尾巴(象征着我们断掉的亲密关系),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即使在路上偶遇,也变成了陌生蚓,就像两块磁铁的同一极,越走越远,直到消失……
关于成长,其实蚯蚓还教给我们很多,比如蚯蚓想变得有用,它就去尝试很多方式,去做一根鞋带、一枚戒指、一根皮筋儿、一枚书签、一条套索,可以变成任何东西,但变到最后它却又在想:“既然最后都会消失,变来变去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它想变得强大,长牙齿、戴帽子、发出怒吼、拥有武器,最后想变成一块石头,结果努力了半天,还只是一条小蚯蚓……
它想有个新家,住牙膏房、火柴盒、铅笔盒、大房子、猪肚子、鱼缸、花瓶……到头来,它还是在一片草地里钻无穷无尽的洞……
在蚯蚓的“胡思乱想”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兜兜转转、变来变去、努力过、挣扎过,却也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社畜一枚。好在,我也有蚯蚓的心态,云淡风轻去接受,不气馁、不抱怨,拥有过、体验过、努力过就没有什么遗憾。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定也会引发你的许多共鸣,因为诺埃米·沃拉是把蚯蚓当人写的,不信你看这份《雷电天气行为指南》分明就是为你贴心准备的啊!
这部有趣的蚯蚓简史书用治愈系的画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为我和我的孩子上了三节重要的启蒙课——美术课、科普课和哲学课,而且翻看的次数越多,还会发现里面更多的细节,带来更多感悟。我再也不敢小瞧蚯蚓,因为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尽管卑微,却也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员,都努力着在这个世界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