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院(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细腻严谨,风格秾丽,在前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上,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然而隐藏在他那么斑斓华丽的文字背后,却是他不为人知的悲苦。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商隐这被厄运眷顾的一生。

        被上天诅咒的家族

        在李家往上数三代,家中的顶梁柱几乎都英年早逝,最终,留下了孤儿寡母,就好像这个家族受到诅咒一般。到了李商隐父亲这一代,还是小县令的父亲李嗣这次终于升了官,不过为了方便工作,便举家从河南迁往了浙江。

        然而父亲李嗣也没能躲过短命的诅咒,去世的时候,李商隐才只有九岁,正是将要入学的年纪。父亲的去世造成了孤儿寡母的困境,母亲身子不好,弟弟妹妹也还在嗷嗷待哺。古时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男人是家中的顶梁柱,而李商隐作为家中的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过早背负家里的重担。他要“佣书贩舂”,也就是为别人抄书舂米,挣钱贴补家用,帮助母亲分担压力。

        年少失怙带给年幼李商隐的不仅是生活困窘,还有心理上的打击。中国人讲究死后是要埋在故土之中的,就这么一个九岁大的孩子,还要打着幡,一步步推着车把父亲的棺材运回老家。

        这事要放到现在来看,真的是很难想象的。因为河南到浙江的距离,少说也有九百公里。当时的路,不好走那是肯定的,而且交通也不发达,孤儿寡母再加上前途渺茫的无助感,这些所有的一切,是很多九岁的孩子都不曾感受过的,但是,小小的李商隐,却提前尝到了这种滋味。

        那时的他还小,无法描述这种感觉,后来,到了而立之年,有一回要给二堂姐迁坟,他才不由得想起这段往事来。于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十四个字: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德行败坏,忘恩负义

        听上去,这悲苦的身世,为李商隐带来的一定是无比的同情与怜悯。但如果你翻开史书,却会发现,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对李商隐的评价都是“无行”二字,也就是说,没有德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从李商隐的从政之路开始聊起了。

        李商隐自幼聪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他还有一个堂叔,也是个饱学之士,在他的指导下,李商隐勤奋学习,没有几年就有了丰富扎实的学养。

        或许是上天可怜李商隐的悲苦童年,16岁的李商隐遇到了他的伯乐,也是恩师——令狐楚。他是朝堂高官,三朝元老,更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在看了李商隐的文章以后,他对这个年轻人十分欣赏,请他来长安入幕,给钱让他养活母亲和姐弟,还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他对李商隐的指点,甚至远远超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令狐绹。

        在令狐父子的帮助下,李商隐终于在第五次科举中考中了进士。而恩师令狐楚却仿佛是完成了上天交给他的任务一般,就在李商隐考上进士的这年冬天,去世了。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吏部举办的考试。此时的李商隐,在晚唐那个贪墨成风的社会,又失去了靠山,毫无意外的失败了。

        俗话说,官场失意,情场得意。走了一个官场上的伯乐,却迎来了情场的伯乐。他就是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他看好李商隐的才华,并将女儿嫁给了李商隐。

        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李商隐与王氏也算得上是夫妻和睦,举案齐眉。而凭着老丈人的地位势力,只要他肯多多提拔举荐,自己总会有机会出人头地的,日后也可以好好报恩令狐家。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牛李党争如火如荼,朝中官员都要站队。令狐家是牛党的代表,王家则站在李党这边,双方正呈水火之势。而令狐陶自认是李商隐恩师的儿子,对李商隐这种不和自己同一阵营,却做了李党大员的幕僚和女婿这件事,感到无法容忍,公开指责他忘恩负义。故交们也都频频讽刺他,背义负恩,脚踏两只船。

        这才有了《旧唐书》中“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这段话。从此李商隐因为品行不好,被千夫所指,在史上落下了骂名。

        受党争而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的李商隐,只能转辗在各个地方府衙里做幕僚,夫妻自然聚少离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两人的感情。李商隐在巴蜀做幕僚时,就曾写下一首名扬后世的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夜雨寄北》。

        这首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是庆阳,洛阳东北,黄河北岸,今天的洛阳焦作地区。李商隐生在荥阳。盛唐时期有李杜,到了晚唐又有小李杜。这两个人旗鼓相当。元朝有一位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经写过一些论诗的诗,“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诗家模仿李商隐做西昆体,但用典用得太多,缺一个像当年郑玄遍注群经那样的注解家,言外之意是你们作诗用了那么多典故别人没法看。李商隐一辈子仕途很不好,遭遇很不幸,因为它赶上一个糟糕的时代,这个糟糕的时代糟糕在哪儿,就是那个时代有党争,就是朝廷大臣在一些权臣的领导下分成伙儿,成帮成伙,但是这个事情对李商隐来说误了他一辈子。李商隐聪明有才干有才华就是没有问题的。他16岁就科举了。唐代科举有一种卷温卷,就是科举的时候把自己平时的作品,写的什么比如说能表现自己的史才,我着的故事写的有序,这个指纸卷交给你,然后我再写诗写文,写完再去第二次温卷。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当时有名的大臣叫令狐楚,令狐楚一看小伙子很有才华,有前途,于是就帮助他,甚至让他跟自己儿子令狐陶在一起学习,而且教他做骈体文,李商隐不单是诗好,骈体文也写得好,这是科举之前十几岁,后来到了28岁的时候,中进士了,这时候令狐楚已经不在了,但是令狐陶已经起来了,总之,在这个家族的这种帮助下,他就中进士了。中进士并不等于当官了,中了进士相当于我们大学毕业,大学毕业拿到你的本科学历,不意味着你马上就有工作了。如果想做官呢,还可以参加吏部的考试,吏部试考上,选取了,给你安排个职务,正式做官,这到了晚唐呢尤其如此。李商隐在进了士以后,按照唐朝的习惯,入士以后应该等着,等三年以后参加礼部试,可我不等了提前考试行不行,可以提前考,韩愈就提前考了,但是胜算不大,结果就到了一位大员王茂元,入他的幕府,王茂元也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这一下就犯了大忌了,王茂元属于哪条线上的,王属于李德裕那一党的,所以这一下,你看他的恩师属于牛党,老丈人是李党,这样一来,他就非常麻烦,他不是脚踏两条船,是两条船要挤兑他,他紧走一步赶不上,慢一步怕被落下。所以他一辈子这个仕途当中就不顺,李商隐他这个人功名心上进心这都有,但是你说他娶王家这个小姐就是为了巴结李党,这个就有点冤枉他了。这人就是想没想这么多,总而言之,令狐家很长时间对他有意见,这样的话就是会影响对他的整体评价。总之,一辈子,就沾这个包,所以这个心情不好啊,这就涉及到了《夜雨寄北》,这首诗有一个版本《夜雨寄内》,寄内就是寄给妻子就是王夫人,当然这个也有人说,寄北,就是寄给北方的朋友,因为他到南方去,这个地方,学术界今天我看到一些材料没有落案,但是大体而言,人们觉得这首诗还是写给自己的妻子的。有什么具体问题,我下面再说。那么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这首诗作于李商隐40岁左右,李商隐做官在整个的通过吏部考试以后,后来也考上了,官很小,也做不长,他就不断地入幕府,他曾经到广西这一代入幕府,这个时候是38岁。回来了以后再入幕府,是到川东地区,你看,这就是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说到巴山夜雨,学者认为,这就是川东一带,他到底什么时候做这首诗?你看作品,巴山很明确地透露这是四川。可是呢,麻烦出来了,李商隐到四川东部去当幕僚,是在唐宣宗大中五年七月到九月间,可是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所以寄内寄北啊,我们说的一般都是他的妻子,这就有一个问题。所以在这儿争论来争论去没有更多的材料,所有人就抓住这个不放,有人还说一块共剪西窗烛的另有其人,但是也有怎么说啊?说这个是古代交通条件不便,他妻子去世,这个消息未必马上就传得到。总之,这个作品实际上存在的疑问,我们大体把它理解为是写给妻子。所以这样的主题确定了以后才能够更好地说这首诗。那么这就涉及到李商隐,这个人风流。唐代科举考试有一个地方叫康乐里,所以很多举子到了长安,有的在寻欢作乐,另外呢,李商隐大概有些诗是写给女冠(女道士)的。这个人古代封建文人有这些毛病,我们就回过头来说,这是我们这样看李商隐平时对夫人到底怎么样?在李商隐的诗集里有《赠荷花》,学者认为是写给妻子的“唯有绿荷震真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王夫人在他眼里像一朵荷花,而且舒卷开合任天真,夸自己妻子天真,他是欣赏的喜爱的,写翠减红衰,可能妻子生病了,身体不好,他在发愁,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视为是假的,也就是说,李商隐尽管在外边儿偶尔风流,路途遥远,还有一个是士大夫的风尚,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妻子是真情的。这一点,是我们读这首诗第一个要知道的。此诗第一句就是写的很简单,君问归期未有期。君,就是你,你来信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哎,我很想回家,但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这里有一种无奈的语气就出来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到底为什么未有期?下面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乍一看写得很平淡?但是你仔细想想,内涵却非常丰富。巴山,高大的山。夜雨,晚上的雨,注意秋池,告诉我们这是这个雨不是春雨,不是夏雨,是什么?是秋雨,李清照说过,秋雨,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的,作着响的,点点滴滴的,带着惆怅的,涨秋池,老是下啊,时间长了,池水涨了,当然池水还有一些什么?比如说残荷呀败叶呀,所以就用这样的一个大景,所以夜跟雨交织,缠缠绵绵,淅淅沥沥,把这个整个的愁情啊,回不了家这种秋天的惆怅,就弥漫在山间,弥漫在夜空。这四句诗要是没了这个巴山夜雨涨秋池,没了巴山夜雨这个光景,总而言之很奇特。一个人在旅店里,或者在某个地方,面对的是高山,想家,然后面对的是暗夜,面对的是不断的秋雨,坑坑洼洼,池子里面到处都是,满了,这种东西,你想得越细,惆怅会笼罩你。接着,何当共剪西窗烛,你看,就想啊,咱们什么时候,在西窗底下,也是夜晚,我们聊天谈话,谈了好久了,剪烛,不是有灯芯吗?灯芯烧的时间长了,开始影响燃烧,开始卷曲,拿剪子剪一下,就旺起来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聊天,也可以说这是李商隐心向往之的夫妻生活。什么样的夫妻生活,两人有共同语言,所以晚上在西窗底下,一边剪着灯花一边聊天,是个很消遣的休闲的光景。这是李商隐应该说想起他们夫妻生活中最让人动情的,不是一块儿看书争功名种地,要点是有共通语言。却话巴山夜雨时,注意想到了未来,哎呦,我们两口子将来在西窗说,说我要把巴山夜雨这个情形,我要好好的跟你说。却话,就是将来要,我一定要,一定要怎么样把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那山,那夜,那雨,还有沟满壕平的涨满的那个秋池的,我要跟你说。这首诗曲折就曲折在前两句和后两句关联,前两句啊,本来是写什么,写一种苦闷写一种回不了家的惆怅,但是,夫人来信了,要回家了,要回家这个事情让我激动,我就想到我们平时共剪西窗烛,好了,将来有了话题了,我们可能谈到天亮。注意,又把一个未来的,超前的预想,一个未来的快乐景象,让快乐景象和眼前的苦楚,让这种苦楚和快乐景象相对应,所以这首诗曲曲折折。这首诗实际上体现了李商隐的含蓄隽永。李商隐的诗啊,一般说啊,风格跟这个还不太一样,它属于那种侬丽派,属于风流蕴藉。所以我知道的更多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首先情绪很真很深厚,而且造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因为这句今天成了一句俗语了,我们不觉得怎么样,可是李商隐那是创造了一句非常容易便于流通的那样一些句子,实际上这首诗内容是比较风流的,但是他又体会了某种真情,李商隐是诗人,情多,他很真心对待,有他真诚的那一面,所以围绕这些地方造句子,李商隐能造很多很华美的句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论才华,李商隐内心世界是锦心绣口。另外,遇到一些情感,他很真诚,他不是说花花公子似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这是一个表现爱情的专家,这些诗跟他自己的情感已经关系不大了,他在表现真情感,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华美的李商隐,为什么大家喜欢他?影响到后来西昆诗派的创作,就在于他这方面。所以他是可以上得天堂的,语句华美入宫廷的。但是他真正给自己妻子写诗的时候,反而很含蓄,反而没那么多奢华的东西,这首诗你要真正找名句,还很难找的,但是这首诗不是以名句流传的,他是以整首诗流传的,整个是一体化的。他用了很多君问归期未有期,何当,却话,用了语气词,像一封信的,表现这种说话口语的这种形式,这种交流的语气,一问一答,把这首诗勾勒成一个整体,所以你不是记他某一个句子,你会记住他的全诗,这也是这首诗在整个李商隐诗篇中的一个独特的地方。古人说,写七绝,喜欢婉曲不宜直,喜深不宜浅,因为他短又蕴涵丰富,所以我们说巴山夜雨本身就有无限的想象性,另外,前后照应,翻了几个跟头,这是它巧妙的地方,所以大家都说它语浅情深,说的是这个,另外,写诗一般怕重复,君问归期未有期,我还定不下来,巴山夜雨,下边儿就是却话巴山夜雨,刚才我们说过,这里边虽然是语句重复,但是他是跨越的,是两边的,一种是眼前的巴山夜雨让我惆怅的,还有就是将来我们共同聊它那个巴山夜雨,所以字面上相同,调调变了,这都是一首小诗藏着的巧妙这种曲折。所以它讨人喜欢就在这儿。另外整首诗没有高声大嗓,就是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至亲至近的人说的话,说现在整天在下雨,但是这种夫妻生活透露出来的是日常状态下让他动情的这种夫妻生活,所以这就是大诗人抓生活,怎么抓,抓日常生活中最让他感动的那些小片段,另外把眼前的景和想象的景结合起来,所以这首诗虽然短,但是前人评价它:“即景见情,清空微妙,”请尽情清空微妙。”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意义更深。这都是古人的评价。总而言之,这首诗虽然短,但是千回百转。在平静的这种语调当中,静水流深的含着对自己妻子对夫妻家庭生活的深沉的眷恋,所以就是含蓄隽永,意味无穷。关于这首诗,我们就欣赏到这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