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说的是生物体如何权衡后代的数量与品质。
有些生物体追求后代的数量,我们称之为r策略,r来自英文rate一次,代表增长率。r策略的特点是大量地繁殖后代,一次生几百上千个,但是生下来就不管了,任其自生自灭。像鱼类、海马、特别是植物,比如蒲公英,都采用r策略。r策略生物比较能适应多变的环境,哪怕突然来一场气候变化之类的灾难,也总有几个运气好的后代能存活下来,把基因传递下去。
对比之下,K策略,则追求后代的质量而非数量。K来自德文Kapazitätsgrenze,意思是本地环境的容量限制。K策略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资源只有这么多,必须奋力争取才行。像大象、猩猩、老虎、老鹰这样的动物都是K策略,它们会非常精心地养育下一代,允许下一代慢慢长大。K策略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掌控感。它们认为后代的未来是可见的,局面比较稳定,所以他们舍得长期投资。
r/K选择理论实在是简洁明了令人心动,对社会科学很有启发。公司也有r策略和K策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商机很多但是法律体系不健全,你随便做个生意就能发点小财,但是想要做大却很难。大环境不稳定,可能你的公司还没做大就已经被政府给取缔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一般都采取r策略,有钱就赚,赚一笔就完事,不追求长期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法制更加健全,商业环境可预期性提高,很多公司就走向了K策略,追求长远发展。
对应r策略和K策略,应用在解决野生问题的方法上面,首先是r策略。当你面对很多选项而又不知道每个选项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应该多尝试,亲自去体验。关键是要给自己增加可选项,可选项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只是你的权利,而不是你的义务。多尝试几个,你才知道哪个最适合你。别怕投错,沉没成本不是错误,只是尝试的必要代价。
K策略就是精心养育一个项目、一个事业、一次旅行,也包括一个人生。认准了一个东西,你就不满足于对它浅尝辄止,你希望亲手把它做大。最好是把自己的生活看作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工作,甚至是一件艺术品:抱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态,来看看它下一步会怎么展现。
我们在生活中总要学会对一些事情说不,否则就会被各种琐事困扰,什么事也干不成——但是你又不能对所有“无关”的事情都说不,否则你就会错过很多好东西。对野生问题要大胆尝试,但你终将要做出选择,不过选择也不是一次性就选定了以后的所有,而是做出承诺、继续探索,寻找最好的成长方式。探索方向意味着我们并不是总在问自己“喜不喜欢”,我们更想要的是意义、目的、爱这些更伟大的东西。
r策略是机会主义,K策略则力求稳定和控制。从r策略转型到K策略,才是你成熟的时候。但是你又不能太成熟——你还得保留开放性和可塑性。
来自万维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