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句子:争议是一个教导和受教的过程,如果认为任何事只有一个观点,我有我的观点,你有你的,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力。
知识:有理论支撑的意见,意见:没有理论支撑的评断,两者的关系:知识存在于可以辩护的意见之中。
批评阅读的条件:第一要求作者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着急开始批评。第二:不要争强好胜或者盲目反对。第三:把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读者提出意见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要尽可能提供理论基础阐述清楚。
批评学生的条件:第一,要求教师完整了解事情的全过程,深入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成长处境,避免在情绪激动时仓促表态、急于批评。第二,不要盲目维护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摒弃争强好胜的心态,以平等姿态与学生沟通,确保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而非彰显自身的正确性。第三,把学生在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出现的偏差或不同意见,都看作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在指出问题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用具体事例和易懂的成长道理替代生硬的理论,清晰阐述问题所在及原因。第四,选择适宜的批评场景,优先考虑私下沟通,避免在公开场合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若涉及集体利益需公开批评,也要注意措辞的温和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第五,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在批评过程中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释和想法,不打断、不否定其表达意愿,通过双向沟通厘清问题本质。第六,聚焦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批评后及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告知学生如何修正行为或调整认知,并在后续给予关注和引导,帮助其逐步完善自我。
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与理解,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者不同意他的立场。
理想化的辩论:
第一: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当你的情绪很激烈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很有道理。
第二: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者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判断。
第三: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