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曾言“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从革命年代的工人运动领袖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同志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在不同历史阶段交出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继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以锤炼党性为基础,滋养工作作风“土壤”
作风问题是党性的根本问题。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遵循,以陈云同志“参加革命为人民利益斗争” 的精神为镜,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自觉。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坚持把党性教育、党性锻炼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从而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以好作风好形象不断创造新伟业。深植“人民至上”理念,常态化开展“走基层、访民情”活动,建立群众诉求“台账化”解决机制,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表面文章;对照八项规定细则,严查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会议中的官僚主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民生项目落地、矛盾纠纷化解等实事上。
二、坚定理想信念,以创新思维锻造作风“筋骨”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陈云同志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在经济工作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思想,在组织工作中坚持的 “德才并重,以德为主” 原则,彰显了其既尊重规律又勇于创新的智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把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作为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坚强党性涵养优良作风。党员干部必须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自觉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破除“经验主义” 桎梏,才能更好的锻造作风“筋骨”。
三、践行实事求是,以务实担当培育作风“血脉”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十五字诀”,是留给我们的思想法宝。改进工作作风必须回归实事求是本质,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就必须对党员干部发现的作风问题,实行“责任到人、时限明确、效果验收”。陈云同志曾强调:“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上屋顶,不要老呆在地下室。”这一形象的表述,深刻揭示了党员干部需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与格局,不能局限于狭隘的眼前利益与局部视野。在乡镇工作的实际情境中,这一理念尤为关键。乡镇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关键纽带,承担着推动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重要职责,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严格落实乡镇“2112”工作机制,要求党员干部至少二分之一时间下沉农村或片区,是压实工作作风的根本举措,在此过程中,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实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帮助农民分析市场需求,引进适宜本地种植或养殖的特色品种,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在信访维稳一线,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积极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乡村和谐稳定。通过这种常态化的下沉工作,干部们真正做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获取最真实的一手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干部作风是人民群众观察评价党风的晴雨表,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从己做起,是无言的要求、无声的号召,要对作风建设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转变和改进作风,勇于自我革命,积极担当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当作“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的衡量标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冲在前、干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