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克里斯滕森的破坏式创新三问来分析当下的知识付费行业:
1、以前是否存在知识分享和获取上的不便?以前是否存在技术等之类的门槛阻碍了大部分人去做知识付费?
以前获取知识,要么去固定地方学校或培训机构听老师讲,互动式学习,而且学校还不是想进就能进的,要么就是自己通过书籍自学,或者借助搜索引擎碎片化学习分散在网络各处的零散知识点。而老师想分享知识,只能去相关教育机构互动式教学,或者出书单向分享,或者网上发帖碎片化分享,一个老师一辈子能直接教学的学生也就那么些人,撑死了十来万人。
以前并不是没人想做,所以到了PC时代,催生了在线教学,但仍然不够方便,而且知识的生产和交付都不够便利,我爸妈现在会用手机和微信,但依然不会用电脑。智能手机普及后,首先解决的就是便利性,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再是移动支付,最后是智能终端的用户量是教育行业所能覆盖的用户的几何倍数,也是PC用户规模的好几倍,知识的生产和交付难度都大大下降,用户规模也几何级数的提高。
2、客户是否愿意购买价格低质量也还说得过去的知识内容?是否存在商业模式使得以很低的价格为客户进行“过度服务”时,仍然有获利能力?
从目前火爆的知识付费行业上来看,客户肯定是乐意购买这种价格更低质量也还说得过去的知识。我个人是这么看的,相比于我自己去看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等,我可能很难坚持看完,而且里面大部分很专业很高深的知识我未必能用的着。我需要的更多的只是一个这个专业分析问题的视角,所以我只需要了解这个学科的一个知识大框架以、必要的基础知识概念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如果我对某一部分感兴趣或者用得着某一分支的更深入知识,我自会跟进并做进一步的研究,但即便如此我也用不上把这个学科的大部头全部看一遍,去我所需即可。
当知识付费将内容瞄准在各个学科或领域的基础必要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时,需要这些知识的目标受众就会扩大,原来可能是研究某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才会感兴趣,但现在调整到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时,同一份知识的目标受众范围就几何倍增了,尽管客单价降低了,但因为卖出去的分数多了,薄利多销,而且销售周期理论上可以无限长,因此这种商业模式获利是不难的。
3、如果知识付费的策略施展开来,是否可以破坏业内所有的主要先发者?
知识付费首先冲击的是自购书籍自学这种知识获取模式,有个名师专家在那四两拨千斤地带领和指导,要比自己苦学不知道好多少倍;但对学校和线下教育机构的冲击段时间内来看不大,甚至来说可能取代不了,但目前知识付费还是早期,不过一两年,很多创新还在路上,从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如果能结合VR和AR,知识付费提供的就不再只是入门级的框架性的知识了,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去冲击当前的主流知识交付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