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宝妈,晚上好!很高兴这个三月和大家一起读完了这本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若是还没有孩子,我想我大概永远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接受这样一个观念,成为父母就要有把一段人生奉献给孩子的觉悟,它包括时间精力金钱,方方面面。翻开这本书,第一感觉是亲切,自始至终它的内容很少涉及晦涩难懂的概念,就是一位母亲在充满自豪的讲述养育孩子的心得,并且期待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
对我而言,产生的思考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身为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怎样内在的人
我偏执的认为如果只能二选一我宁愿孩子有德无才,纵使一生不能上青云也能静守一方享受内心的从容自在。好过于终日争强好胜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在归于平静以后满心悔愧。不管将来她的境遇如何,我都希望她因为有一颗赤子之心,怀抱着温暖,向往着光明,笑容和泪水都源于真挚,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觉得幸福。
这是书里前两章带给我的最终思考。这个部分说起来最飘渺行动起来也最费脑筋。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感恩、热爱、专注,自律等等特质,没有体验过的感觉是很难靠概念学会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爱意去培养爱意,用勇敢去唤醒勇敢。我觉得精神层面的培养远远比技能的培养重要,它对孩子思想独立以后的人生走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成长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人,需要家庭的支持
斯坦福,世界顶级名校,这是做梦都不会到达的地方,毕竟清北都是遥不可及的。作者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是“地球村”思维了,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到底还是井底之蛙,这是阅读最初的感受。如果说孩子的起跑线是自己的父母,我和孩子爸爸真的要非常努力才行,即使这样也不能避免限制。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我想大家想的差不多,尽我们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在很长时间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因为自己小时候在读书择校时吃了亏--尽管成绩很好,好到小升初全县第一还是因为学费的原因被决定读优惠最大的学校而不是最好的学校。
升高中的时候可以去市里读很好的中学,学校已经在询问意愿了,还是被留在县里读了可以不花钱的高中。大学考得不理想,差十来分本二线,在决定是读专科还是本三的时候,我坚持要读省内排名第一的本三 。我觉得这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也是在这所大学里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即便是这样,考研失利单科没过报名学校的单独划线时,我还是因为学费原因放弃了调剂,还是没有逃脱家庭影响给我带来的自我限制。这种限制不仅仅在于对金钱的利用上,它总是在我本应再迈出一步的时候告诉我,不可以。
我想说求学期间物质层面的支持得到的反馈必定远远大于投入--没有比投资孩子的教育更值得的事情了,它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梦想、梦想有实现的可能,更能增强孩子对家庭的亲密感,而不是总有孤立无援的感觉。不是每个家庭都足够富裕、可以像作者那样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现实生活中我家连送去双语幼儿园都不可能,那么我就放弃了第二语言的培养吗?没有,我买了不限时的网课,怕看太多电子产品对孩不好,那就多自己教,怕自己发音不准确就买了点读笔,了解了很多英文读物也准备了很多适合启蒙的书籍。比起报动辄上万的实体课程、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我觉得我的选择很适合我家现在的状况,也不会因为疫情受影响。现在两岁八个月的小可爱已经学会了很多日常单词,也常问我一些常见的实物用英文怎么说。
根据家庭收入和生活环境,尽自己努力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条件,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第三:教育,是有方法的
这本书提醒我对于孩子的未来要有一张美好的蓝图,有期待是好事,它会引领我们不断去学习去脚踏实地的找方法实现。教育是有方法的,不管哪种能力都不是记住一个概念就能让它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的。每个人都生而特别,家长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发现孩子的好恶,发展孩子的兴趣,为其学习适合的教育方法,尽量用双方都愉快的语言和行动达成教育目的。
书中作者有三个孩子,她对每个孩子的特质了然于心,熟悉每个孩子的脾气和爱好,顺从并引导他们成为优秀的人。从婴幼儿时期读绘本到让孩子参与大人谈话再到互聊每天的见闻再到共同讨论人生哲学,从健康饮食到陪写作业一起寻找学习的乐趣到自己编故事认真的过传统节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心让孩子们获得了各种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探索的。
都说言传身教,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了解世界的工具,在美好的人身上学到的是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的精神力量。不管什么年代,家长们都有一种最朴素的期待,希望孩子比我们更好,那么我们就不停努力啦,学无止境,与诸位共勉!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成长为可以享受世界的美好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
本次分享结束,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