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华岩寺——诗与随想

下午去看牙,丹萍最近赋闲,索性与我同去,随后一时兴起,二人又到华岩寺故地重游。

不曾料到华岩寺已免收门票,寺中还处处有免费的香火供人取用,刚那拿起香,路过的小姑娘指点我们如何拜佛,遂依样执行。

点燃香后拜三拜,后绕那灿灿金佛走三圈,心中默默许下几个愿望,今天的功德便圆满了。


拜完佛后,我们在飞檐翘角的寺庙间闲逛,这边的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斋饭今天关门,于是找了家路边小吃摊,点一碗凉面,让老板多加了些糖,辣椒油和橄榄菜拌入细丝的豌豆凉面间,极入味。

吃饭间,林间鸟声清越。

我说:这边还能听得到鸟叫。

丹萍笑道:宿舍里也经常能听到的,只是混在外面商贩和车辆的噪音中,是很烦人的。

我想了想说:还真是,像可乐一样聒噪。

丹萍点头称是。


在寺庙导览牌上,我们看到个叫“水魔方”的景点,听起来让人有极强的探究欲。

跟着牌子走,一路慢慢下山,穿过一片幽深的密林,看到一个拱桥,下面是大片干涸的河谷。

拱桥通体轻盈,桥上有四个洞,我们想起来赵州桥的课文,温习了一遍,发现这桥和赵州桥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心里感谢李春一千四百年前的的智慧。


接着往前走,抬头便是一片荷塘,铺满了挤挤挨挨的残荷,远处几个亭台水榭点缀其中。

荷塘也是个台地荷塘,颇具重庆特色。

我们走过栈道,走过水上的长廊,开始吟诗。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丹萍说:后面应该还有吧?

我说:是吧,可是想不起来了。

我们特意去查阅,可是发现原文真的只有这寥寥几笔,大为惊讶。

原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背过的课文,一字一句翻译剖析过的文章,在心中,是很长很长的。

我们有些怅然若失。


天色变暗,残荷的枯枝在水中轻轻摇颤。

突然又有诗句涌动,随口又吟道。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两个闲人哈哈大笑。

此时方觉得,这诗句字字珠玑,直戳心底。


我们又绕回到那干涸的大水塘。

远处有浅浅的河水漫过来,在这边渐渐散开,渐渐干涸,近处的河底露出满是污泥的河床。

丹萍看着远方蜿蜒的河道。

“诶你看,水无论大小多少,都会流淌成这种很自然的形态。”

我连忙一看,确实如此。

河水由丰盈的形态缓缓流过来,分成无数条细小的支流,逐渐渗入每一条河底的裂缝。

而定睛一看,那些支流的形状,竟与长江形态无异。

想到了老子的一句话:“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从长江,到公园的河流,再到人体里的毛细血管,仿佛都是这样有机的形态,唯有尺度有所区别。

我不禁怀疑,是否有哪种自然的力量,让这些液体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流淌、交织、分散、延续?

再观察下去,那些细细密密的纹路,又像极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树族谱,像极了我们手掌上的生命线。

还像生命的进程,每一条分支都似一个不同的选择,每一步都牵引着下一步。

我感叹道:“这些枝枝蔓蔓的样子,是生命的形态呀。

丹萍说:“真是个文化人。”

我说:“还多亏丹萍的提点。”

两个人又笑了。


夜色渐沉,水边的一盏盏灯亮起来了。

一趟旅程所想颇多,通篇也不知所云。

以《华严经》偈结尾自况。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为劫多劫缘,浩荡赴虔诚。


于我是,

空想无益处,浩荡赴前程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