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间,期中考试结束了。
考试、分数、排名,都出来了。当这一切尘埃落定,我心里又空荡荡的,重新恢复了平静。
最近很烦躁。尤其是到了考前,每天都有种种担忧、焦虑、不平衡、情绪失控,直到此刻,一切才暂时划上了句号。
不过那些感受都还是鲜活的,我想起自己经常劝诫学生的话: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记下来,否则,灵感转瞬即逝。
那么我是否应该以身作则呢?于是,我选择在十一点以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了电脑前,想记下关于本学期工作的一系列心得。
客观来讲,四年级下学期以来,我增加了很多动力。
我的这些动力来自于同事,她们在开学时的书记和校长召开的动员大会上讲述了自己教学中的种种宝典,那时候,我举着薄薄的一片纸,草草地谈了几点自己班上学生学习的现状和打算,没有任何新意,因为我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
但是,我很快认识到了,同事们都在积极地想办法。
一班的鲁老师被学生气的生病住院了,她们班学生跟猴子称霸王一样,成绩飞流直下三千尺,鲁老师又不得不带病坚持。孩子们,你们有想过要给自己的老师承担医药费吗?
二班是我师傅的班,她总是那么忙,在各所学校、各条战线之间跑来跑去,但她一有空就给我们看课,高分也都诞生在她的班。
三班的严老师上课总是神采飞扬,还记得那一片薄薄的小桔瓣给足了学生爱的教育。
六班的马老师让学生每天在群里阅读/背诵打卡,受她的影响,我们都开始作业打卡。
我们隔壁的鲁老师经常在下班后,在班级群里批作业、订正作业,让他们一个个过关。
老教师们都有镇山之宝,但新教师们毫不示弱。
四班的章老师对学生书写、规范答题等要求都很严格。课时也抓得很紧,她们班副课经常都是语文、数学老师各踞一端。
六班诞生了考完检查12遍的神话。
九班课堂层次感强,张老师也是我们师徒结对里最早脱颖而出的小师妹。
十班的课程结构划分的很准,杜老师生了宝宝之后,对他们更有耐性了。
十一班考试发挥非常稳定,从来没有不及格,大型考试也没有下过前3名。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五班的胡老师和他们班的同学。他们是那么爱阅读,他们的家长是那么喜欢和老师聊天,他们把学习看得那么重要!
一开始,我是看不出老师之间的差距的。我以为五班之所以好,是因为家庭条件好,家长配合高,是因为老师是从低段带上来的。随着我和胡老师的深入接触,我才发现其实是我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首先,她会舍得花大量时间陪孩子阅读,花时间亲身示范,自己写读后感来带动学生。培训他们画思维导图、写诗,让他们结对互助,组长给组员出试卷,对于后进生,让他们坚持背诵默写过关,而反观我自己,有多少次兴兴头头的开始止于工作太忙而没有进行下去呢?
我记得书记很早之前说过一句话:小孩子,你跟他接触越久,他就越喜欢听你的话。但我并未真正去坚持。因为那时在我看来,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滋味真的是一种无形的消耗。一边批作业、一边还要盯牢他们不讲话、不做小动作,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报告声,要喝水的,要上厕所的,谁拿了谁的东西,真是静不下心来做任何事情!
在那次动员大会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反思不够,行动来凑。
鲁迅说,拿来主义。于是我把眼光投放到各位同级老师身上,去借鉴她们好的经验。
办公室的马老师总是一大早就进班去讲练习了。于是,我也省下早餐时间和办公室磨蹭的时间,一大早进班。学生还未到齐,让他们先读书,切忌小和尚念经,每次翻开都是从第一课开始,我们读当天要上的课文,读本单元的补充材料,读作业纸上的错题。学生来齐后,我开始讲练习,这时,我才发现一个早读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
那么上课的时间就可以省下来很多了。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增加课堂容量,找出本文作者的其它作品找出来读一读,或者是本单元同主题的文章来读,加深他们对单元主题的领悟。
第二,看课外书。只有阅读面广了,你写出来的句子,才会有文采,有文学味。我们班付志冉同学的阅读习惯非常好,阅读兴趣惊人,凡事我随口提到的书,她都会去找来读。她也经常来找我PK,于是我不得不看更多的书,生怕哪一天被她PK下去了,那对她而言,简直是毁灭了语文的理想。
第三,陪孩子写作文。这个想法,一半是出自于我自己的喜好,另一半,是我希望让他们感受到一个会写作的人,他/她就多了一种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一年前,我注册了个公众号,想在上面发表一些自己满意的作品,当时,我也尝试着选了一些孩子的优秀作文和片段,但我并没有坚持做下去,原因很多。
第一、他们写得多简单啊!我担心这样下去,没人要关注我的公众号了。
第二、工作量很大,家长又不支持。学生发来的都是纸质稿,我要发文,需要自己先打上去,反复修改,排版,然后才能发。但是我不确定有几个家长让孩子看了,他们有没有收获,而从留言来看,关注者寥寥无几,那我是不是应该把精力投放到更能出效果的事情中去呢?何况考场作文和自由作文之间又有很大的冲突,教太多的自由作文,他们就不会考场作文了。时间一长,我就慢慢淡化了。
这个学期,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公众号写文章本来是我的一个兴趣,并不盈利,但培养学生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又何必一定不能割舍一席之地给学生呢?哪怕牺牲一个公众号,又能怎么样呢?我又未必不会有新的收获?
一旦下定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也很快找到了心理平衡。
一、学生交纸质稿,我基本靠语音录入,这样还能训练我的普通话呢。
二、陪学生写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来了灵感,很多事,其实是可以用系列活动的形式来记录的。
比方说,片段训练。用碎片化的时间训练学生,增加他们的敏感度,写出走心的作文。
比方说,交笔友。写信前,怎么谈话,信的格式、信的主题、取一个笔名。
写信中,用心表达自己,有人还做了小礼物,那种紧张,期待,忐忑。很多同学的写作能力都在这一次激发出来了。
写信后,有人收到回信。甚至超出了原先的预想,有人收到的不如当初的想象,调整自己的心态?还有人没有收到回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那她是不是要反思。短短的一次活动,他们懂得了关爱、分享、尊重。
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的陪伴,大量的训练,他们在我面前安耽了不少,当我们相处时,会安静看书,他们喜欢我在阅读课上读他们的作文,并以此为傲,他们努力去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并把碎片化的写作当成一种常态。这些变化,让我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让我觉得自我小小的牺牲和很多个熬夜的夜晚都很值得。
三、自主阅读,打不开的任督二脉。
学期初,我尝试写一篇小课题,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
我尝试让他们在阅读软件上打卡,分享心得。但我很快发现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流于形式的。
我也试着和五班的教师一起,为他们开四大名著的阅读分享会,但那个活动,我认为有拔苗助长的作用。阅读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从中他们收获的应该是对经典文学的喜爱,和从阅读中形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昧的追求一个答案,或者一个分数,怎样帮他们跳脱这种急于证明自己的行为,而真正自发的爱上阅读呢?短时间内,我还没有找到更系统的训练方法。而我,也在努力地寻求答案。
很多事,只要你去做了,哪怕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仍然会有收获。
期中摸底测试,他们终于跃居第一,而在此之前,我预设的是第三名。因为五班总是遥遥领先,十一班也总是稳居第二,我在心里对自他们说,如果你们考了第三,我就请你们看电影。
这个第一名,却让我在压力之余,产生了更多的灵感。
前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训练作文,其实很忐忑,我担心自己有失偏颇,导致他们基础不扎实。如果这次考砸了,那么师傅可能会找我谈话了,她会说,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教学上,不要舍本逐末。那么我下一阶段又要重新推翻,调整。
第一名让我知道,见多识广有多么重要,同时,如果老师的步伐加快了,学生的速度自然也会带动起来。后期我只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步伐,关注后进生即可,同时,我将更多的发掘学生互帮互助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
第一名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可以自己卸下一直以来天真可爱软绵绵的包袱,而不用像看待勇士一样,总是观望遥遥领先的班级。亮出自己、走出去吧!我竟然产生了一丝狼王梦里的母狼的那种剥离般的心理快感。
陪学生写作文,我目前还没有摸到门道,不过,我想,慢慢来,多借鉴,多尝试,坚持下去,一定有收获。并且,新的问题又在困扰着我,因为我们班希望和五班同学再做一次阅读分享会,我一直在思考,如果不想把学习搞得流于形式,那我是不是要提前做更多功课?
什么样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什么样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什么样的碰撞对他们养成阅读习惯真正有帮助呢?我将尝试从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写作中,为自己、为他们找到出路。
秦,写于春夏交替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