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跟老张说,小宝现在偶尔会自己收拾小玩具放进收纳筐啦,麻烦你跟辛苦照顾宝贝的奶奶说一说,还是要坚持引导他收拾玩具哦。然后小宝开始嗯嗯嗯嗯嗯,告诉我们他拉粑粑了,我说宝贝拉粑粑了,和妈妈去小马桶吧~他屁颠屁颠的拉着我的手到厕所去,一进厕所,他就开始自己“嘘嘘嘘嘘”,但是拒绝用小马桶。无奈,我只好等他结束之后给他收拾尿不湿。
等娃睡了以后,我忍不住跟他爸爸说,不是说好我们不给宝宝任何尿意或者便意的信息吗?怎么又嘘嘘嘘嘘嘘啦。他爸爸说,哎哎哎,能有啥呀,你啊,就是太溺爱他了,把他想得太脆弱,能有啥呀。你总是把娃娃想得太容易受到伤害了。
我太溺爱娃,总是把娃想得太容易受到伤害了?
纳尼?我惊得眼袋都掉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溺爱这个词,会和我扯上关系。
小宝现在快1岁半了,从他还未满月开始,我一直用我认知范围内最科学的方式养育他。从月子里练习抬头翻身、翻身、学坐、学爬、学走路,到每天早上和睡觉前的亲子共读,从小时候学习自己抓握物品,到现在坚持让他自己吃饭,从安全依恋到独立空间,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从语言能力到阅读认知,我从未懈怠过,小宝也一直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茁壮成长着。
那我是怎么就和溺爱扯上关系了呢。
其实我不止一次被说过溺爱孩子。
比如在孩子的口欲期,除了尖锐危险的物品,我从来不限制他放进嘴里的东西,包括他的小手,我也被认为溺爱,因为我放任孩子不卫生的习惯。
比如在孩子的爬行期,除了厕所和厨房,我从来不限制娃娃到处爬,我也被认为太溺爱,因为地上凉,容易感冒。
比如以前我坚持要让孩子在餐椅上独立进餐,为此还特意在爷爷奶奶家也买了一个便携式的小餐椅,让孩子把饭撒的到处都是,我也被认为溺爱,因为太浪费。
我不愿意让孩子穿亲戚出于好意送来的明显是女孩子的、花花绿绿的或者完全不成搭配的旧衣服。娃娃大一些了,我坚持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愿意穿别人的旧衣服。我也被认为太溺爱,因为男孩子需要穷养。
但我始终不愿意背上“溺爱”黑锅。
在我看来,“溺爱”这样的黑锅,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所有包办,一个叫做过度放纵。
所谓包办的溺爱,就是以爱之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习惯于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不鼓励甚至阻止孩子的探索,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这样的父母潜意识里总是认为孩子是他们的附属品,是一张白纸,而白纸如何描画的决定权,是在他们手里。他们总是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这样的父母也许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但他们的孩子即使再优秀,也没有一天是看得到自己的自我的,他们的每一天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出生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会经常发生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当玩具来玩耍的情况。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
这个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就是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过程。这个探索会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孩子会在自我探索、自主决定、自我掌控的过程中,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孩子形成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他们自主选择的。
鼓励孩子自我探索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从孩子出生开始,落实在他成长中的一点一滴,孩子通过吃手在口欲期开始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到爬行期和学步期他用爬行和学步满足了对世界的好奇,语言敏感期的宝宝是通过和你的“双向交流”来满足他对世界的好奇,他用有限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他对世界的好奇,你再翻译他的语言向他输入信息解答疑惑。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从逐渐自主大小便和独立进餐开始,到到生活里的和自己的有关的所有事情都自己决定。
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会告诉他一句话,“宝宝的小手真能干,自己事情自己办”。当然鼓励自主探索这件事情走到极端,就会变成另一种方式的溺爱。
这种溺爱类型叫做过度放纵。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的溺爱类型,大约前段时间我背的“黑锅”是属于这个类型。
纵容型溺爱的父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拼尽全力去满足。生活中,这类型的父母也随处可见。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而很多孩子因此长成了小霸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承担任何家务,不懂得分担家庭的责任。
很多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的“熊大人”,都是由小时候处处收到特殊照顾的“熊孩子”成长起来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很庆幸,老公不小心扣给我这顶“溺爱”的帽子,令我认认真真思考了和溺爱有关的话题。溺爱这个词的内里,除了宠爱,更多的是掌控和不肯放手。而成为完美的父母的愿望,往往让我们无法体察自己对孩子隐形的掌控欲。做60分的母亲吧,保持你对孩子生命力量的尊重和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