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老师说,2016是新中产消费的元年。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有更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为好内容去买单,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付费产品应运而生,当然也包含各种类型的培训。作为一个从事九年培训的职场人士,对于各种培训形式的利弊,我都烂熟于心。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网上培训,它的优势在于便利性和时效性、边际成本低,劣势则是互动性差,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而现场培训,则更有氛围,在强约束环境下的集中学习,肯定更有效率。除了培训方式的划分,还有各种培训类型:收费的、免费的、方法论的、经验分享的。但问题来了,很多人都反映,培训参加了不少,也投入很多时间和金钱,但感觉性价比不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知识并不多。所以结合我的自身经验,告诉你参加培训的正确姿势。
一、选课很重要
当我把整个步骤罗列下来之后,发现这条最难操作。因为在培训前,你永远都不知道这个培训是否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到可以放轻松一些,大胆尝试,敢于试错。只有各种类型、各种讲师风格的培训 都去参加,通过对比,才能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当然,在自己选择的同时,可以听小伙伴的推荐,也可以尝试各种大V的互推。但是,我始终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力。
在不断试错、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我们的经验在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也在逐步形成。目前,我个人总结的经验,选课就是选讲师。通常情况下,自己平时关注、熟悉、喜欢的人,他的培训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因为我已经对该讲师足够熟悉,他的风格也是我所接受的。例如:我喜欢《和时间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他在知乎Live上的分享,他的培训,以及在得到开的付费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我统统都会看,也确实都很有收获。
二、对课程进行预判
因为我的职业病,通常在培训前,都会看讲师发布的课程表和课程内容,对培训有大体的了解。对自己要参加的培训,也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例如:看到简书签约作者彭小六的分享,我会事前判断:对他分享的写作技巧,不太感兴趣,因为听下来都差不多,而我更希望了解他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成为高效、受人喜欢的写手。
每个讲师的培训,都是对自己观点和理解的阐述,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和全面,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在培训前,对整个培训有个判断,就不会被讲师牵着走(也就是不会被洗脑)。既使我们想的和讲师讲得不一致,也可以等培训后,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想法和讲师不一样?哪个更好?好在哪里?如果用这样的思考方式参加培训,相信每一场培训都可以成为你的成长基石。
三、认真听课&记笔记
我部门在天津一地,每年就要培训1000+的人,我见过太多的培训学员,通过他们的听课状态,能看出很多问题。如果培训是学员真正想听的,他们会聚精会神地听,认真记笔记。如果他们在培训中都懒得记笔记,只用手机把讲师课件拍下来的话,还能指望事后进行认真的总结&回顾?
记笔记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讲师的思路记下来,无论这个逻辑是否正确,等培训后再做判断。在培训中,我们都要先把课程完整听下来,这也是对讲师起码的尊重。培训笔记与读书笔记不同,我觉得培训笔记越详细越好,这样便于事后的复盘。如果是网络课程,遇到精彩讲解,我甚至会先按暂停键,等记完再继续听。至于记笔记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学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四、复盘很关键
这里的复盘不是把笔记重新看一遍这么简单。一个真正的复盘是需要通过看培训笔记,捕捉自己所需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改善方案、改善措施,最后去执行。没有这一系列的过程,就称不上复盘。没有有效的输出或分享,也称不上复盘。
其实这半年,我参加过很多培训,有迷茫,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甚至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力。但在大量的试错后,我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一切都受益于复盘。因为每次培训后,我都会反思并且罗列出这个培训哪些知识对我有帮忙?和自己对比后,哪些观点是我之前都没有想到的?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而今后我要怎么做?我会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甚至会做专题分享。而且我现在意识到知识输出只是一方面,实践才是王道,所以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升级自我。
五、延伸阅读
做这一步的前提,是我们认为这个培训的某些知识是自己欠缺的,或者这个讲师讲得很好,想深入了解这个讲师,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主题阅读。简书签约作者彭小六给出的方法
主题阅读是带着问题,设定一个主题后寻找答案;通过主题,罗列出主题书单,之后从中筛出10-15本书,然后在这些书中寻找答案,再产出主题报告。至于主题阅读书籍,可以采取快速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
有了延伸阅读,再反过来看培训,相互促进影响,肯定会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