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盐罐子的执念
梅雨季节,盐在罐子里结块,导致炒菜过咸,这是多年的困扰。过去与婆婆同住时,曾提出过问题,但未能改变她的习惯,那时只觉得是婆婆的固化思维。
如今自己当家,最初仍沿用盐罐,直到问题再次出现。尝试与丈夫沟通,提议用盐袋剪口直接取用——这其实是我儿时的习惯,却因婚后多年使用盐罐而被遗忘。更换方式后,结块问题迎刃而解。
感悟:固化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将“习惯”等同于“唯一正确”,即使明知有问题,也难以跳出固有模式。就像院长所说:“不正常的状态持续久了,正常反而会显得不正常。”
2. 梳子的“固定位”
在超市买了一把心仪的气垫梳,晚上整理时,习惯性地想将它放进原来的牙刷架,却发现新梳子尺寸不符,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安放。
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认定“梳子就该放在那个位置”,即便旧位置已不适用新物品,也不愿轻易改变。这正是典型的固化思维,将“习惯的摆放”当成了“必须的规则”。
及时调整后才发现,不过是自己被旧习惯束缚,换个位置,一切都顺理成章。
3. 杯子里的“假民主”
带孩子买杯子时,孩子们选了多款喜欢的样式,我却以“不如带袋子的方便”为由一一否决,坚持让他们选我认为实用的款式。
出门后,姐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明明是你在选杯子,我们选的你都不让要。”此时才发觉,我所谓的“让孩子自己选”,不过是“让孩子选我想选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民主”。
我总站在自己的角度考量实用性,却忽略了孩子的喜好和想法。这件事让我明白:清晰地认识到问题,比急于解决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