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固化思维”三题

1. 盐罐子的执念

梅雨季节,盐在罐子里结块,导致炒菜过咸,这是多年的困扰。过去与婆婆同住时,曾提出过问题,但未能改变她的习惯,那时只觉得是婆婆的固化思维。

如今自己当家,最初仍沿用盐罐,直到问题再次出现。尝试与丈夫沟通,提议用盐袋剪口直接取用——这其实是我儿时的习惯,却因婚后多年使用盐罐而被遗忘。更换方式后,结块问题迎刃而解。

感悟:固化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将“习惯”等同于“唯一正确”,即使明知有问题,也难以跳出固有模式。就像院长所说:“不正常的状态持续久了,正常反而会显得不正常。”

2. 梳子的“固定位”

在超市买了一把心仪的气垫梳,晚上整理时,习惯性地想将它放进原来的牙刷架,却发现新梳子尺寸不符,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安放。

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认定“梳子就该放在那个位置”,即便旧位置已不适用新物品,也不愿轻易改变。这正是典型的固化思维,将“习惯的摆放”当成了“必须的规则”。

及时调整后才发现,不过是自己被旧习惯束缚,换个位置,一切都顺理成章。

3. 杯子里的“假民主”

带孩子买杯子时,孩子们选了多款喜欢的样式,我却以“不如带袋子的方便”为由一一否决,坚持让他们选我认为实用的款式。

出门后,姐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明明是你在选杯子,我们选的你都不让要。”此时才发觉,我所谓的“让孩子自己选”,不过是“让孩子选我想选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民主”。

我总站在自己的角度考量实用性,却忽略了孩子的喜好和想法。这件事让我明白:清晰地认识到问题,比急于解决问题更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