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区经历商、周整合,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轴心时代,同一时期内,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也在经历着从灿烂到衰败的过程。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起点、文化的核心,但没有扩而大之,发展成庞大而持久的文化圈,反而分分合合,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分析这个问题,我又想到了许倬云先生说到的一段话。在个人和天下之间的变化中,最短的是人、比人稍微长一些的是政治,比政治稍微长一些的是经济,比经济稍微长一些的是社会,更长的是文化,然后是人类文化,最长的是自然。所以,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衰败,我们可以从自然发展的观点看一下。
中国古代北方社会的发展以黄河流域为主体,南方社会的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主体。虽然中间隔着山岭和湖泊,但也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所以,南北方虽然自然生态不同,文化特色不同,但是两区之间却交流频繁和互相影响,所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久而久之,就融合成了一个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的核心体越强大,越能吸纳四周的文化、深化自身。有点海纳百川的意思。
而反观两河流域的自然形势却大有不同。北有高山、南有沙漠、中间还隔着一个红海,所以两种文明虽然有些接触,但远远做不到像中国南北这样的密切交流,即使历史上的几次战争和短暂的统治,也只是马上取天下,不能有文化上潜移默化的融合和交流。
当然,文字系统的影响也是统一天下的核心要素,这个就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延续下来的文字系统,而在中东地区,埃及的图像文字完全没有继承两河文明,而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分支,始终无法融合,这也造成了两河文化的衰败和灭亡。
中东两个文明的思想方式也大有不同,生存还是毁灭、光明还是黑暗、农耕还是牧养,都表现出了难以调和的对比和对立,没有办法统一,于是就提出了二元信仰,存在即合理,并不对立与冲突。然而一旦其中一种政治处于统治地位,这样的观点就很难自圆其说了,所以西方世界的多次战争和屠杀,都可以从二元信仰的崩塌中找到解释。
而中国地区的多元文化,却走了融合和统一这样的路线,社会包容多元的文化,同时又有天下国家和儒家思想这一条主线,使得文化和社会一直在一个主线上发展传承,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底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