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10——创造默契时刻

今天上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不得不说,孩子们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也还可以。

当我讲到第三首《林中》时,子昊的回答真的令我喜出望外。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这句话把小蘑菇比作了——

“斗笠”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为什么又说“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怎么又把斗笠比作了蘑菇呢?我继续追问。

“因为这些斗笠指的是戴着斗笠采蘑菇的小朋友”子昊脱口而出。

是呀!多么聪明的孩子!

小蘑菇像斗笠是从小蘑菇的外形特点来说的,而斗笠像小蘑菇则是说一个个雨后戴着斗笠的孩子在林中也像极了一个个的小蘑菇。这两个句子互为比喻。

看来,课堂上老师恰当的引导着实重要,师生之间配合得更好,课堂效果也会更好。而师生之间的默契又得靠平时的磨合积累。

今天的课堂还有一个值得欣慰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朗读在玲玉的示范朗读下,能够读得更有感情了。

并且,在朗读了两三遍后,我出示关键词,引导孩子们背诵《溪边》,大多数孩子竟能够顺利背出来。

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中,能够与孩子们创造更多默契的时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