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释读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并全面兼顾地教授学生,恐怕只有圣人吧!”

孔门中曾参和子夏是比较守规矩的人,这种人不会耍小聪明,反而比较能实践和继承老师的教诲,儒家的道统就是由曾子一派得以传承。孔子对子夏的评价可以参见11.16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从中可以看出,子夏属于“狷”士,开拓进取不足,可以学业守成。

玄奘学识之丰富无人能及,精通律、经、论三藏,其思维论辩之精妙令中外同道折服,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但其所开创的唯识宗却没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反而是文盲慧能开创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得以光大。唯识宗深奥精妙的教义让大多数人很难入门,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难以为继。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所以子夏叫其言游。洒扫应对、进退庭除是待人接物做人的基础,其是末也是本,本在末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来自于不懈的细小积累,没有日复一日的修持所养成的思想境界,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用正能量群老师所说的就是,做任何事都要从细节入手,并坚持死嗑,没有不成功的。

子游为学重直指本质,子夏为学重详尽笃实。子游之学为后世聪明才智之士所好,开启重思想义理一派的儒学;子夏之学为后世谨严专心之士所好,开启重辞章考据一派的儒学。第6.30章中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表明孔子是主张从切近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律己意识,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关心别人就是行仁之道了。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根本的道理就寓于洒扫应对进退的生活常事之中,通过“下学”而“上达”,是绝大多数人进修的通道。子游的方法也没错,适合智商、情商出众的人;子夏的做法也没错,适合大部人的渐进修为,但他们都只是学到了孔子学问的一面,而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高度,所以才有此争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鹏哥有声阅读 3,357评论 0 1
  • 那些你所生活过的城市,城中你爱过的人,夜晚路灯下的路边摊,清晨晨曦里的蛋饼铺,或者仅仅是一个过客,旅行歇脚的某个中...
    Freakyboy阅读 238评论 0 2
  • 珍贵的年假,老婆携岳母和女儿长途奔波赴烟台与我共享亲情之乐,共游青岛金色海岸,共攀仙境蓬莱,短短数日,父女亲...
    逍遥的牛阅读 429评论 0 0
  • 随着《我的前半生》剧情的更新,贺涵和唐晶最终走到了分手阶段,或许是为了逃避,或许是为了事业,唐晶最终选择了外派香港...
    特立独行的李小妞阅读 2,309评论 0 6
  • 近段时间浑浑噩噩,拖着,不去想不去看,希望它可以自己解决!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有觉知的,但那又怎样?还是没有能力...
    鹿精灵阅读 22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