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班级里的“优等生”,你会给他贴上什么标签?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听到一位学生“成绩好”,我们又会给他贴上什么标签?他一定很听话吧!他上课一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吧!他一定书写工整按时完成作业吧!
然而,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期待”印象!仿佛只要他的成绩好,他就应该是而且必须是这样,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呢?
刚接触乐学班时,看到成绩册上小源的名字和分数,心想:这位学生成绩这么优秀,其它方面应该也不错吧!由于自己所教的科目是语文,所以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学生在书写和写作方面的期待值格外高——而这一切仅凭一个分数而已。
短暂的接触之后,我开始不满。他的书写比较差,上课时他不喜欢参与课堂,他心胸狭窄曾因为一位女生举报他在自习课上玩闹而推到那位女生课桌上的所有书……慢慢的,我开始愤怒,失望,批评和训斥接踵而来,而他也越来越消极。
直到新的学期开始了,以往的种种似乎也远去了。在布置一些班级任务时我刻意分配给他一些,希望他多为班级做些事从而更好地融入班级;在听到老师提议同学们种植一些植物美化教室时,他是第一个响应的;在我用称赞的目光肯定他的发言后更多次的举起手参与课堂……此时他是快乐的!
我想,假如,是一个原本成绩平平甚至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我刚接触他时他有些那样许多“问题”,我还会失望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我们无形中在心里给这些学生也贴上了标签——他可能胆小也可能调皮,可能粗心可能浮躁……然而他们真的只是这样吗?不是的!他们同样天真可爱,同样有着求知欲,同样渴望成人的关注!
撕下他们身上的这些“标签”吧,他们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有着儿童拥有的一切美好与“缺憾”,有着难以估量的发展潜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热心的帮助用心的引导与耐心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