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39)

图片发自简书App

钱德洪录【4】

【原文】

一友问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如何则可。”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注释]

①内外两忘:《二程文集》卷三《答横渠先生定性书》:“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意为不必区别内与外,自然融合。

②充实光辉:语出《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③渣滓浑化:意为私欲逐渐消除。语出朱熹《论语集注》:“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

④沾带:附着,沾滞。

[译文]

有位学友问功夫:“做功夫时我想让这良知能时时接续而不间断,而在应付事物时则感到照管不过来,如果周旋于事又感觉良知不见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生说:“这只是对良知的领悟还不够真切,所以才有内外不一致的感觉。我这个致良知的功夫不能急于求成。如果能掌握良知的主宰处,并切实地用功,自然会体悟透彻。到时就能内外交融、物我两忘,又怎么会有心、事不合一呢?”

先生又说:“不能在功夫上透悟良知的真机,心怎么会持续充满光辉呢?如果想透悟,不能仅依靠你的聪明智慧去理解,这需要心中渣滓浑化,没有丝毫黏连阻滞才行。”

[解读]

此位同学的问题类似于前面九川的困惑:静养时能体悟本心,急欲固着此心,但一遇事又不见本心,所谓的“心事不合一”,就是把静坐涵养与事为功夫分割开来。王阳明十分简洁直接地告诉他:问题出在“认良知未真”,也就是说你所体悟到的良知不是真正的良知,良知并非在哪处固着等待你去体认,如此则就会“内外有间”。

关键是“真”是“诚”,比如“礼”,过于关注了,讲究了,反倒大家都拘束,只要记得“礼”是内心诚意的外在表现,在“诚”字上下功夫,然后可以知书达理,礼贤下士。孝顺也一样,是发自内心的“孝” ,不需要去想,想要孝顺的时候,已经是牵强了。

在王阳明看来,只有通过致良知的功夫,才能逐渐达到内外两忘的境界,从而达到我与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因此,王阳明主张要净化主体心胸,使之超越私欲心智的束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您提的问题不存在,请查证后再提。很多问题的提出,都是因为那做学问的人,不是真做学问,不是实修,不是切实笃行、知行合...
    华杉2009阅读 4,615评论 3 7
  • 2017-05-17 华杉 您提的问题不存在,请查证后再提。很多问题的提出,都是因为那做学问的人,不是真做学问,不...
    郁萍阅读 6,500评论 1 2
  • 细雨轻斜,拂千万、丝绦飞扬。吹长空,一声鸣叫,一声欢唱。姹紫嫣红随风来,绿水青山见地旷。喜眉梢,日暖催芬芳,尽豪畅...
    绿色风阅读 2,682评论 0 0
  • “从前有—个奇异的小村庄,村庄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除此之外,这里可是人们生活的好地方。为了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正能量小王子姜河阅读 4,355评论 4 4
  • 那日偶尔搜“徐皓峰”,惊喜地发现他居然写了一部电视剧,叫镖门。 开场便是紧张的赌闷车,但见得子弹从耳畔身侧冷不丁地...
    亦频阅读 2,14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