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义:适可而止、治国之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手记:
禅让之礼古已有之,但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尧舜之时,由于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君主并没有太多的权力和利益,禅让可能是要将更重的责任交出去。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君主位高权重,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财富,禅让的事情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孔子称之为礼。那是否是看清自己能力,以能者推是否就是礼了?那被禅让者是否也符合礼呢?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手记:
偷,淡薄。不遗忘故旧,那民众就不会人情淡薄。孔子并不是批判恭、慎、勇、直,这些本也就是优秀的品质。但是,恭过度,就成劳;慎过度,就成葸(胆怯);勇过度,就成乱;直过度,就成绞。而礼就是行为标准,以防过度。也是孔子所推崇的适可而止。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手记:
犯而不校,被欺辱,却不计较。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谦虚好学的态度。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手记:
何谓君子?值得托付六尺之孤,值得托付国家命脉,即使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不会改变志向、屈从。例如诸葛亮等。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手记:
对士人需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劝勉。
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手记:
教学的三个层次:个人修养、学习、应用。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手记:
孔子的这句话,包含着浓厚的愚民思想,被后世许多统治者奉为治国信条,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流毒至今未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利于统治者建功立业。譬如一个决策,自然会有利有弊,如果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讨论,很可能会议而不决。不让民众知道要办的事,领着他们闷头干,能减少争论,快速建功。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有利于发挥执政者的领导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对于现今并不适用)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手记:
这也是孔子的治国之策。有匹夫之勇却不安贫的人,或者我们过分痛恨不仁的人,这些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本就是多种人构成,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兼顾各种各样的人群。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手记:
一个人只要有了傲慢和吝啬,哪怕有周公的才能,也无济于事了。
吝啬不仅仅只是抠门,对外表现为唯利是图与贪婪,对内变现为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和财富,因而会六亲不认,所以吝啬之人也是极为可怕的。
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手记:
谷,俸禄,即做官。求学为官,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贪欲。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手记:
做好自己的角色。连自己的角色都没做好,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自己的角色权利不好好利用,操劳别人又能作出什么呢?专注自己的角色,也是孔子推崇的秩序。
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手记:
在古代社会里,音乐有着制度性的意义,并被朝廷用来端正人心,敦厚风俗,希望借此教化民众,达到以乐治国的目的。所以,对庄重平和、悠扬和谐的雅乐十分推崇,而对轻浮萎靡的音乐持反对态度,甚至加以禁绝。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手记:
哪怕你再狂妄、幼稚、无能,品行多么恶劣,如果连最基本的直率、老实、讲信用的品质都没有,那就枉为人了。
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手记:
学习一怕赶不上,二怕学到了却忘记了。
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手记:
原始社会,想当上统领,是需要真正的实力,而正因如此,尧舜想必正是孔子推崇的能力过人之贤能者。但是,随着生产力提高,后来的帝王,看中权位的更多是虚荣、诱惑等,失去原有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