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专注橙长计划#-Day3-输出学样板儿 ,解剖小文章

      对于输出,一直有坚持,但是输出的对象是自己,说白了也就是发发牢骚。昨天写了一篇,“ 孩子的小欲望,这个可以有”。自我感觉尚且值得一说的闪光点,一旦放在公众号上,好像不那么有意思了。就像我穿着睡衣站在了大街上。我的随意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和专业性,自己所谓的分享式写作太个人化,也太随意。没有从读者的角度来做好构思。

      抛开写作个人禀赋,仅仅是一篇千字左右的小文章的话,应该是有技术可寻的。从橙子school里学到,任何领域从新手到专家,只需要认真打磨六个月,刚开始先找些信息暴露充分的资料来模仿,即可get到百分之八十的东西。我在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大J小D找来一篇内容相似的文章解剖一下。

      这篇文章叫做:妈妈,我要这个玩具:面对孩子的物质欲望,你会怎么做?这篇文章从家长的三种不同的做法以及产生的后果做了分析,从心理学层面进行了解读,最终得出观念:不买玩具,不等于不爱孩子;拒绝孩子,不等于需要打击孩子说出愿望。

拿其中一段来解析。

结构上清晰明了

     1、说现象。讲到了有些大人本来不打算买玩具的,孩子一哭就妥协了。

     2、谈本质。用首先,其次,最关键分层,(我觉得比123自然)讲了三个坏处,分别是学会用哭使大人妥协;破坏内在奖励机制;不懂得珍惜拥有。这三个结论又推广到容易养成什么样的性格。

      讲的比较好的是第三点,如果所有的愿望都能轻易满足会让孩子默认着一些都是自己应得的,长大变得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这一点我们不容易想到,对我自己也深受启发。

语言上生动朴实

      1、多用妈妈语和宝宝语,有现场感。比如, 哦,宝宝要这个啊,好了好了,不哭了。还有题目中的,妈妈我要这个玩具。

      2、有限制的讲自己的孩子。虽然从始到终都贯穿了小D,但每次提到都很简单,为了说明问题,增加生动感。

       3、深入浅出的使用心理学术语。在文章中提到了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内在心理激励机制、共情等。用而不阐,每个概念都只是简单提到,用比较随意的语言说明问题即可。

文章版面上简单朴素

      整体来说很朴素,一共使用了四幅图,一张封面用,另外三张对应三种情况。用紫色来分大标题,用黑色来讲道理。她好像蛮喜欢用英文和外国孩子的照片的。

对我的启发:

      第一,写文章之前,先做计划。就跟种菜一样,哪一片种啥都得想好了,这可不是散文,想哪写哪,随心所欲。文章要有整体结构。

     第二,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对于育儿文章,妈妈们最想知道的是怎么办。其实怎么办,你在写文章的开始已经想好了。但是想让妈妈们接受你的想法,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把现象表述出来,原因阐述出来,厉害关系讲明白了。别太着急抖你的包袱,否则1000字的文章不到200字就无话可说了。

      第三,加入心理学解读,提高点理性认识。虽然我从事的是水利行业,可本姑娘本科学的是教育学,也考上过心理学研究生,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哎,不说啦,继续学习吧!脑子里没货肯定不行的。

      第四,注意图文并茂。想让一幅图来讲一篇文章,显然不现实。视觉太疲劳了。关键时候为了增加现场感可以使用图片。

        还有一点,从前我在QQ上写的小文章都是育儿记录,特别喜欢以贝猫为模特说个啥,还没有摆脱晒哇狂魔的自我中心,哈哈,学习大J小姐吧,讲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说明普遍存在问题,没有必要说那么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