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研方式从“民声琐语”中化解“民生大事”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锚定方向。基层是民生问题的“第一现场”,群众是民生需求的“第一发言人”,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藏在家长里短的“琐语”里,隐于柴米油盐的“细节”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调研文章,把调研作为“解码器”“连心桥”“推进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应民忧,用实干书写民生答卷,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放心托底”,让“民生温度”真正温暖人心。

       以“俯身听声”之姿深挖“民声密码”,让调研成为感知民生温度的“神经末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琐语”不是无关紧要的“闲聊”,而是民生需求的“原声发音”,干部的“调研”不是居高临下的“视察”,而是躬身问计的“必修课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厂房车间,在“拉家常”“坐板凳”中听真话、察真情。要破除“打卡式””走过场”的调研心态,既要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更要捕捉那些“说半句、咽半句”的忧虑,比如老人就医的“最后一公里”、儿童入学的“学位焦虑”、灵活就业者的社保接续等“微痛点”。只有把“民声琐语”当作“民生大事”的基本线索,才能避免政策制定的“闭门造车”,真正把调研变成“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办法上来”的实践过程。

       以“抽丝剥茧”之智破解“民生方程”,让调研成为精准对接需求的“转换枢纽”。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既有“一老一小”的普遍关切,也有“急难愁盼”的个性诉求;既有“柴米油盐”的现实压力,也有“诗和远方”的发展期待......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调研“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作用,既要“解剖麻雀”,对收集到的民声进行分类梳理,区分“共性问题”与“个性诉求”,避免“一刀切”式解决;也要有“全局视野”,把民生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分析,找准“民生痛点”与“发展堵点”的交点,如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提升,更关联着基层治理效能;农村道路硬化不仅是交通问题,更影响着产业振兴步伐。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把“零散的民声”转化为“系统的需求清单”,把“模糊的诉求”转化为“清晰的施策靶标”,真正让调研成果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金钥匙”。

       以“久久为功”之力增进“民生福祉”,让调研成为推动常态长效的“动力引擎”。民生改善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调研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巩固成果”。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调研融入民生工作日常,既要建立“回头看”的闭环管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推进”,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也要注重从个案诉求中提炼规律性认识,常态化做好民意收集,及时有效化解民生急盼,把“民生满意度”作为丈量调研成效的刻度,不断优化民生服务水平,提升调研质效。只有让调研从“一次性动作”变为“持续性习惯”,才能避免“问题反弹”“旧疾复发”,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民生改善的“持久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