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学厘米的认识(三)

在孩子们已经感知认识了1厘米,感知几厘米有难度 吗?学生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困难?

【解读】我们 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单位长度的累加,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学生当然可以用数的方法来数出几厘米,但是比较慢。

如果利用尺上的数来读数,比如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对着3,学生会误认为是4厘米,所以要让孩子们认识到一端对着0,读出另一端对着的数。

在感知几厘米的过程要让学生数单位长度,再算单位长度理解测量单位的本质

【实践】我们可以这样 来进行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 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我们发现1厘米并不长,要来表达物体的长度光用1厘米可不行,还要知道2厘米、3厘米等也就是几厘米。

(出示红色小棒)

这根红色小棒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哦!你是数出来的。

我们大家也来跟着数一数,1厘米2厘米……

(出示橙色小棒)

这根橙色小棒是几厘米呢?4厘米。

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哦,原来小棒的左端对着0,右边对准哪个数就是几厘米。

(出示紫色小棒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

这根紫色小棒是几厘米呢?

有人说是5厘米、6厘米、7厘米,到底是几厘米呢?

好了,我们还是1厘米1厘米的数出来吧。从2开始数到3厘米是1厘米,继续往后数,1个1厘米,2个1厘米………5个1厘米,当然就是5厘米了。

为什么有学生认为是七厘米呢?

原来他们只是看了右边的数字 。

那为什么刚才可以,而现在就不可以啦?

原来小棒的左端是对准0刻度的。而现在小棒的左端并没有对准0。

为什么有学生认为是六厘米呢?

哦,原来把2也数进去了。2到3之间的长度才是1厘米。

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快的知道从2到7之间是几厘米呢?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用7减2就可以啦。

(黄色小棒。)

想知道这根黄色的小棒是几厘米?

(1)一把有0刻度的尺子。

(2)没有0刻度的尺子。

请你选择这里面的一个尺子,哪个尺子最方便来量。用手势告诉我,哦,一号。

那么你选的这把尺子该怎样测量呢?

对,一端对着零刻度线,另一端的树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二号尺子该怎样量呢?

二号尺子没有0刻度线。

一端对准数字2,另一端对准数字6,那么长度就是4厘米。

可以一端对准数字3,另一端对准数字7,长度也是4厘米。

真棒,你们真会动脑筋。

回顾这个环节,即使在感知几厘米,就是在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和变式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测量物体的长度就是在确定一段长度中包含了多少个长度单位,是长度单位累加的结果,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个环节:综合小运用

(哪只铅笔最长)

设计笔铅笔长,学生可能有哪些不同的策略?

先根据铅笔两端的数数。算出铅笔的长度,再比较。

还有其他的方法。这道题鼓励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

(1)独立思考做一做,

(2)伙伴交流说一说,

(3)全班汇报比一比

第六个环节:回顾与总结

学习了什么?

怎样学习的?

还有什么问题?

来回顾教学的六个环节。

我们先介绍了前人测量物体的方法,父子俩用拃做单位,结果测量结果不一样,让学生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然后又认识了尺子,通过多种活动感知了1厘米,建立了1厘米的量感,接着感受了几厘米,了解了基本的测量方法,通过综合小运用,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最后回顾余总结了这节课学习了学习了什么以及什么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本源,加强概念理解。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以后的计量课打下基础。在感知几厘米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感知物体的长度就是单位的那家,为进一步学习埋下伏笔。同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感官参与实践活动就采用了比一比、找一找、画一画的活动,丰富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表象,积累活动经验。我们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这节课的小环节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应该落实于每一节课中,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