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于不同的事情,在沟通上出现了几次小误会,这不仅让我反省自己,与他人交往交流时,如何防止误解产生?如何才能修复误解所造成的隔阂呢?
带着这个问题,翻看一些资料,整理出几个小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你在和别人交谈时,要“直接”“真实”和“诚恳”
我们在交流时,不管是听别人讲还是自己诉说,都可能因为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没有真正领悟对方的意思。明白了这点后,就要在表达时,进行清晰直白地诉说,或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而不能仅凭直觉和预设,陷入到自以为是之中。
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的一句话:“我们无法控制对方的思考过程,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做一个不主动制造误解的人。”
修复误解带来的隔阂时,也需要双方保持交流和沟通。“即便你很生对方的气,也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不想修复这段关系,如果想,那你就要继续和对方沟通。弄清楚自己的想法后,就要学会道歉,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和澄清误解的机会。比如你可以说“我当时是这么想的……”,“我会这么说,是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有机会去解释,“虽然你是这么想的,不过我其实想表达的是……”。当你做错了,就说“对不起”,当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就说“我想要”。
二、听出对方话里的弦外之音
我们说话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口头禅,如果只是无意识的重复,顶多让人觉得你拖泥带水,口才不好。但如果在你突然问对方某个问题之后,对方说了很多无意义的发语词,你就要多留意了,这往往意味着对方不想让你知道某些真相。
三、少用负面词和不确定词
相信你一定遇到过一类人,他们一开口就会让你火冒三丈,虽然长期相处中,你知道对方并没有恶意,可你还是会无法抑制地想要让对方闭嘴。这种人说话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很喜欢用负面词。
还有些人表达自己观点像钻迷宫,让人不耐烦。习惯用“随便”、“看看吧”、“再说吧”这类词语来逃避。最可气的是,这类人往往还很喜欢放马后炮,因为他们迷宫一样的回答给自己留了余地。
在最近的沟通中,亲近战友也给了自己这方面的建议,转变思路后的表达的确对自己的内心也有一定的威慑力。
四、主动负起责任能有效避免冲突
如果你想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就先要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对话的重点不在于指出“ 错在谁身上”,而是要明确“谁不愿意看到错误再继续发生”。就像你发现客厅地上有脏东西,应该直接把它捡起来扔掉,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停抱怨家人不爱干净,这样争论对错很没有意义,只是在浪费口舌。如果你想解决问题,就要负起责任,把话说清楚,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配合自己的想法或者意图去做事。
总之,我们不要因为怕冲突而绕着走,避是避不了的。面对冲突,要勇敢地以真诚的心与对方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对话。 很多时候,冲突之所以无解,是因为双方都只有想象,没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