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读了两本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和《极地反思——史铁生作品解读》后,第一感觉是费劲、累脑;第二感觉是深有启发、大有所悟。
还有这样的小说?主人公们时间地点,甚至相貌性格概不描述,就连个姓名都没有,净是Z、O、N、WR来代表,好歹有个有名的,叫丁一。
读书时,脑子稍微走神儿或思考稍微慢点,就会跟上节奏,又得回读。但是,越读越感觉心里敞亮,好多已有的困惑、疑难、谜团,就会慢慢地化解开。
史铁生,北京人,二十一岁时,因病双腿瘫痪,余生都在轮椅上度过。巨大的不幸,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去思考、去创作。他先后发表了近百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就有影响甚广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还有被收录进学校课材的《我与天坛》。被誉为自发哲学家,小说家。
原本想摘抄些史铁生的名言警句,但却没有,他是重过程而轻结果;他用的是寓教于思的方式,每个意思都靠大段大段的细节描述,环环相扣地从正反两个或多个方面去论证,而不给出结果,其中蕴含着的道理,得靠你自己去想、去悟。为此,他说:“不能限制了读者的思想。”
读他的书累脑。
比如: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
“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一段话,能让人想一天也不得其要;一段话,让人写一本书,也难圆其理;但你要是悟透了,立刻就能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勇往直前。
因对写作感兴趣,就想找点关于写作心得方面的句子。
“写作就像解题,解自己心中之题。”
“写作的实质,既是鲜活的生命在眼前的黑夜中问路。”我知道,这里的黑夜并非现实中的夜晚,而是指人的意识、精神、灵魂类的无限存在。
于是,开动脑筋,想…啊…想。
“心中疑多,所以想写,可是,感觉题难,又写不下去。咋整呢?”我百思不解,只好自问我的那个“我”,这也算是读书后的学以致用吧。
“疑多是你读书还少,想的不够。题难是你写的还少,练的不够。”搞不清是史铁生在天之灵还是那个我的“我”回复道。
“听着像京腔,难道是史老师?不过,说的浅显、直白,风格不对。”我惊喜之余,狐疑不决。
“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写作的领悟。”又听到了那个声音:“疑多,是你对现实事物及与之相关事物的联系,缺乏深入的逻辑思考。题难,是你对事物的无限存在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缺乏还原和想象。”
“史老师好!”说这样的话,无疑是史老师。我难忍激动:“我一时半会想不通,还请老师能举例说明。”
“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看到空中或多或少的飞鸟?但你想到过:它们还是你前几年看到过的那些鸟吗?它们是从哪里来?又去哪里?它们有没有头领?又是谁?又为什么是它?它有妻子吗?它有孩子吗?它是怎么养育孩子的?……你再想想:如果它们中的一个掉队了会发生什么?如果它们中的一个生病了会发生什么?如果它们中的一个不幸撞到了飞机会发生什么?它的妻子孩子伙伴们又会怎样?………”
鸟和人的道理是不是相通?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中……
昆德拉说:“小说不研究现实,而研究存在,是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方面”,这和史老师的例证含义不是一个意思吗?
只要在无限的存在中,依据人性,去发现和思考人的这种或那种可能,并把它清晰合理的描绘出来,且能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欲望,不就是好的文章吗?
嗯,我有茅塞顿开,似有所悟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