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播报(二)

曹庄琴同学播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讲述的是苏东坡的一生。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便是《苏东坡传》的卷一“童年与青年”。

林语堂这样形容苏东坡,他说:“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而苏东坡的这和精神,我们在记承天寺夜游此文中已经领会过。林语堂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个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在我的头脑里,苏东坡的意想之特别清楚明显,其理由有二,第一是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鸟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眉山城这座小镇,便以当地的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亦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古文中的三席之地。在眉州那些遗风古俗之外,民间还发展出一项社会制度,著有名声的世家列为甲等乙等,而称之为江卿!这项典礼开始时,先敬农神,然后大吃大喝,直至兴尽,才各自回家。

苏东坡8岁到10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时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在中国流行的一个很美妙的传说,说苏东坡有一个虽不甚美,但颇有才华的妹妹,她颇有诗才,嫁了一位词家,也是苏东坡的门下学士,秦观!此等民间故事)之受一般人欢迎,正是

以表示,苏东坡的人品多么投好中国人的癖好!

陈丁骁同学播报: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苏东坡传》这本书第一卷1-2章的内容。1-2章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他的一生饱经沧桑,我觉得,用坎坷和矛盾来形容最为贴切了。

首先,就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他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25年之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18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他的仕途一波三折,多次因为党争而遭受贬谪。

在那个时代,与他形成对照的,就是王安石了。王石广事宣传新政,而苏东坡却不为所动。王安石的新政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在五谷丰登的年月里,害得她深爱的农民远逃乡里——他们没能还清他们向官家借的款项与利息。那时东坡正处于贬谪之中,无法一施援手,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当时的官员奸伪卑劣,面对新政的缺点,装聋作哑,一字不提,以国运为儿戏,百姓只好在朝廷的高压政策下艰苦度日。同时党派争夺权利的战争,也从未停止,甚至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苏东坡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勉强洁身自全,忍受痛苦,也是无可奈何了。他既深爱着祖国,又关心着人民,可是人民却与国家成对立局面,苏东坡为此矛盾一生,这就是我说他矛盾的原因了。

读完这些篇章之后,我感觉《苏东坡传》不仅写的是苏东坡,还反映了那个时代,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了。

吴杨彬同学点评: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点评陈丁骁的播报。陈丁骁的播报层次分明,先概括的写苏东坡的一生的特点。后在叙述中插入自己的情感,最后写出的《苏东坡传》的意义。这种布局十分严谨,完美地概括了苏东坡。

播报中说道“苏东坡既深爱着祖国,要又关心着人民,可是人民去国家成对立局面,苏东坡为此矛盾一生。”而上文中写到苏东坡为疾苦的百姓呼天求救,却又无能为力,这体现出了他的关心人民。但他并没有具体的写出苏东坡是怎样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的。而且也没有写出祖国与人民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

我觉得写得很好的是结尾那一句,“苏东坡反映了那个年代。”是的,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矛盾的,那个时代也是坎坷矛盾的,因此。东坡可以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个缩影,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黑暗和混乱。

单凯越同学播报: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5岁的少女迪伦为寻找生身之父而踏上了一列火车。不幸的是,火车遭遇了撞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一幕。迪伦本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出了隧道口遇见自己生命的摆渡人,崔斯坦 。"摆渡人"可以说是一位引领灵魂前进的人,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在那片荒原上,迪伦遭遇了失去失败与挫折,她也遇见自己生命的脆弱与不堪一击。文中的崔斯坦我认为就像我们生命中的挚友,他引领我们前行,有时会说善意的谎言让我们放心与快乐  。文末"原来你在这里。”“对,我在这里。”可以说是意犹未尽,结尾出乎人意料。难以想象,作者能将虚拟世界中的人或物或事描写的那么真实与感人 。读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进行一场旅行,你会随着书中的情节而落泪。当最后崔斯坦与迪伦冲破障碍后,可以说他们有一种释放,精神上的一种解脱。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我认为这个故事给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注入了一种力量 。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人的故事,它使我激愤,恐惧,温暖又让我回归人性 ,引人深思。

俞费轩同学点评:

大家好,我是俞费轩,今天由我给大家点评单凯越的播报。首先,这次播报的层次十分清晰,从故事情节到人物评析,再到感悟。但是,其中有一点写的不好,播报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这个故事给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注入了一种力量。”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奋发的,还是怎样的?这一点没有说清楚。文章中的结尾是这样的,“原来你在这里。”“对我在这里。”这一段给人无限的遐想,这种结尾,它不会留下任何的情感,他不会给你遗憾、喜悦,他只会留下一个黑洞等你自己钻进去探索感受。播报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这句话直接将我勾进了这次播报中,这次播报很不错,令我意犹未尽。

刘赟同学点评:

听了单凯悦同学的播报后我深有感触,虽然迪伦年仅15岁但是她为了寻找生身之父,孤身一人踏上了未知的旅途,人踏上了未知的旅途是需要多大勇气呀!迪伦所乘坐的火车遭遇撞击,但却因祸得福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摆渡人--崔斯坦,文末“原来你在这里。”“对,我在这里。”这一段简单的对白带给我的却是那么深的震撼,正如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在结尾中这样写道“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简单的一句话,却那般意犹未尽,让人们的心又因此而揪起。但是每场苦难的背后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世间若有最美的花 它会盛开在哪 是一半在红尘繁华 还是一半孤芳天涯 世间若有最美的眼眸 它愿生在谁的眉下 如碧波秋...
    慕篱先森阅读 204评论 0 1
  • 昨天一直特别期待弗兰克老师的写作课,但是晚上下班时老板说,今晚加班,任务完成可以提早结束,因为一直对写作技巧课很期...
    elane520阅读 202评论 1 1
  • 1. 什么叫内心不够强大 以前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小时候的自己,内向又害羞,特别“爱面子”。 幼儿园...
    墨尓兮阅读 591评论 0 0
  • 高一的时候,因为接连两个工作都需要搬重物及久站,我腰部脆弱的筋膜反反覆覆的发炎总不见好,再加上对于是否要继续读广告...
    8ec59502b72f阅读 397评论 0 0